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道家智慧 >

道家智慧与音乐:音乐与自然的对立统一

2009-09-08 10:33
来源:音乐与自然 作者:佚名
庄子在《天运篇》中具体描绘了这种至善至美的音乐--黄帝的《咸池之乐》。

庄子在他的《天地篇》中说,道存在于事物的深处,金石不得到它便不能发生声响,但它是无形的 (视乎冥冥) ,又是无声的 (听乎无声) 就在这冥冥无形、幽幽无声的道中,人们看到了自然的规律,听到了自然的和谐。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庄子均属道家, 统称老庄, 道家的思想原本崇尚自然, 所以, 在中国哲人中关于音乐和自然的论述主要出自老庄和后世尊道家的学者。

在历史学家看来, 老子这个人至今仍有許多未解之谜, 尽管如此,《老子》这部书却的的确确是道家的代表作。《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谈到音乐的只有四章,每章与之有关的只一句话,即第二章中的“音声相和”, 第十二章中的“五音令人耳聋”,第三十五章中的“乐与饵, 过客止”,以及第四十一章中“大音希声”。

首先让我们看“音声相和”之语。它全句是这样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如何理解这里有关音与声的关系呢,这段话中,有无, 难易等等都是既相对又紧密相联的,可见《老子》是將音与声看作一对概念,声是一般声响,音则是音乐声响,二者的关系和长短、高下、前后这些关系一样。具体到音与声的不同,《礼记》的《乐记》中是这样说的:“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翻成白话, 它的意思是“声”是自然音响, 按一定规律 (方) 变化, 就成了“音”, 由于老子崇尚绝对自然, 所以在他看来, 一成方, 就违背了自然, 所以“五音”是令人“耳聋”的, 而只有合乎“道”的“希声”之乐--大音, 才不会由美变丑, 才是永恒的美。

老子认为“五音令人耳聋”, 甚至把乐看成“食饵”, 要人避开, 这看法当然过于极端,多数人未必同意。但老子的看法的核心是应让音乐合乎自然,并把“希声”之大音当作大乐,即最高之乐,这些则給人以深刻的启迪。

庄子对音乐和自然的看法比老子少一点哲学的抽象,多一点人情之常理,更易为人所理解,他同样痛斥儒家所提倡的礼乐和其他文化艺术,认为会使人迷惑, 丧失了“民之常性”。并把文采 (视觉艺术) 当作是把自然中的五色弄乱的结果,而音乐 (听觉艺术) 则是把自然中的五声弄乱产生的,甚至要把乱了自然之声的音律“擢乱”,把产生非自然音响的乐器竽瑟等“铄绝”,对通音律的人呢,则应把他们的耳朵统统塞住。这些话说得十分绝对,不过从实际看,庄子并非真是“绝对”地否定美、艺术乃至音乐。他只是认为常人所说的“美”虽可算美,却不能与“大”相比 (美则美矣, 而未大焉) 。这“大”才是庄子眼中绝对的美,即没有任何美能与之相比,真正好的音乐也应是这样,它是与道合一的自然,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至乐无乐”,庄子在他的《天地篇》中说,道存在于事物的深处,金石不得到它便不能发生声响,但它是无形的 (视乎冥冥) ,又是无声的 (听乎无声) 就在这冥冥无形、幽幽无声的道中,人们看到了自然的规律,听到了自然的和谐。这“无声之中独闻和”的音乐,就是“道”的音乐。对道家而言,它有兩个显著特点, 一是“自然”,毫无刀砍斧凿的痕迹;二是大全即无所不包。

相关推荐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