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比老子为龙,正是取龙所具有的神变能通、超然高洁、令人难以把握的特点。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宗师。古代文献《庄子》、《史记》等记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并且孔子誉老子为“龙”,老子比孔子为“凤”。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件事真实与否,历来就有争论,难有定论。我们姑且悬置这一讼案。我们感兴趣的是,在这里,龙、凤究竟有何寓意。此外,神仙家附会说老子乘“青牛”出关,青牛又表达了神仙家的什么观念。我们尝试着对此做一番解读。
一、 子誉老子为龙
《史记·老子列传》说孔子问礼于老子,归去之后,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用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庄子·天运》亦说:“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归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嗋(xie),予又何归老聃哉!”这段话中共三个“归”字,前者是归去之意,后二者通“窥”,窥见的意思。以上两处都提到孔子誉老子为龙,那么龙究竟有何象征或寓意呢?
老子思想
闻一多先生曾作过解释。他从图腾崇拜出发,认为“龙是夏人的,也是楚人的象征,说老子是龙,等于说他是楚人,或是夏人的本家。”(《闻一多全集·神话与诗·龙凤》)这种从民族学和神话学角度所做的解释可谓全然不得要领,因为即使龙是人和楚人的象征这种说法不错,闻一多先生的解释也未免过于简单。如果孔子只想表明老子是楚人或夏人后裔,那么又何必对龙的特点绘声绘色地讲那么多呢?如果我们想弄明白孔子称赞老子为龙的本意,就必须首先弄清楚古人心目中对于龙的观念。
在古人看来,龙是一种变化莫测、形踪不定的动物。“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如蚕蠋(zhu),欲大则藏于天下,欲尚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管子·水地》)汉代刘向说:“神龙能为高,能为下,能为大,能为小,能为幽,能为明,能为短,能为长。昭乎其高也,渊乎其下也,薄乎天光也,高乎其著也。一有一亡,忽微哉,斐然成章。虚无则精以和,动作则灵以化。於戏!允哉!君子辟神也。”(《说苑·辨物》)许慎《说文》:“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巨能细,能短能长,春分可登天,秋分可放渊。”王充也说:“龙之所以为神者,以其能屈其体,存亡其形。”(《论衡·龙虚》)成书年代较早的《易经》多次提到龙,还详细描绘了龙的各种形态,或称“潜龙”,或称“飞龙在天”,或称“或跃于渊”,或称“群龙无首”。可见,在古人心目中,龙是善于变化,难于捉摸的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