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性格是喜怒无常、变化多端的。“夫龙之为虫,可狎而骑也,然喉下有逆鳞径尺,婴之则杀人。”(《韩非子·说难》)龙是一种性格上时而温顺(“可狎而骑”),时而凶暴(“杀人”)的动物,其喉下逆鳞千万不要触。人们用龙来比喻君王、天子,是再恰当不过了。
龙还是一种十分高贵的动物。孔子本人对龙是比较了解的,他曾说过:“龙食于清,而游于清;龟食于清,游于浊;鱼食于浊,游于浊。”(《吕氏春秋·举难》)龙和龟虽然都在“灵物”之列,但龙要比龟更加高贵。
孔子比老子为龙,正是取龙所具有的神变能通、超然高洁、令人难以把握的特点。据说孔子是想把自己的著作藏于周室才来拜见老子的(《庄子·天道》)。可见了老子之后,孔子被老子通达睿智的思想、深不可测的学识和不浊于世的品格深深地折报了,以至于张口结舌,惊讶地说不出话来(“口张而不能嗋”)。孔子感到了自己学识的不足。孔子曾周游列国,见识的人也不可谓不多,而且孔子一向是强调要“知人”的,可见过大世面的孔子在面对老子这位智者时,却感到难于把握对方,老子根本不是那种一眼就能望到底的人。对于走兽,可以张网(“罔”)来捕它;对于游鱼,可用钓丝(“纶”)来捉它;对于飞鸟,可以用拴着丝绳的箭(“矰”)来射它。此三者或走、或游、或飞,固守一端。而老子是龙,高深莫测,变化无形,难怪孔子不知用什么办法来把握他,以致茫然不知所措了。
孔子如此赞誉老子,若从情理上讲,也并非是那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众所周知,孔子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人文学者,精通六艺,严格说来,却算不上是哲学家。老子为“周守藏室之史”(《史记·老子列传》),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国家图书馆馆长。老子熟悉历史,知识广博,这一点应是毫无疑问的。此外,老子还是一位思想大师,一位沉思形上之道的哲学家。孔子在老子这位哲学家面前,有相形见绌之感是正常的。
从《史记》和《庄子》的记载来看,孔子对于会见老子的感觉是美好的。孔子回去后,一连三日不谈与老子见面的事,他也许沉浸在与老子谈话的美好回忆中,也许在深深地思考所受到的教益。孔子由衷地称赞老子,把老子比作龙,这既突出了老子学识的深厚,思想的高超,也表现了孔子的伟大,充分展示了孔子谦虚豁达的品德。一个是中国哲学的泰山北斗,一个是儒家的万世德宗。孔子誉老子为龙这件事,使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最伟大的两个人物相得益彰地闪烁着灿烂的文明之光。
除此之外,用龙来代表老子的哲学也是十分贴切的。老子崇尚阴柔,龙正好是阴兽。在古人观念中,龙是水中的神兽。《吕氏春秋·召类》云L“以龙致雨”,高诱注曰:“龙,水物也,故致雨。”在阴阳学说中,水为阴,所以龙即为阴兽。“龙之为言萌也,阴中之阴也。”(《古微书》引《春秋元命苞》)龙为阴兽,这和老子崇尚阴柔和讲求水德这一点是相合的。
(责任编辑:蝶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