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道家智慧 >

庄子与李白:人性的本真、放逐与无奈(十)

2009-10-22 14:52
来源:国学网 作者:飘红
人性的本真、放逐与无奈是一个悲剧性的过程,但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喜剧性的过程。

庄子认为,整个世界“万化而末始有极”,处于永恒的变化状态。如“天籁”、“地籁”,便是万物无不运动的形象描述。中国画除了运用“上下无定”的三远法作画,而且还用了“散点透视”法来描绘山水风景的动荡不定;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均不同”。

庄子与李白

中国的山水画是艺术家精神漫游的具体写照。“体会无穷而游无朕”。(《庄子·应帝王》)好的山水画总是给人“游于太虚之境之感”。如八大山人画鱼鸟,寥寥几笔,只感到整幅是水,是天空云霭;“马一角”马远,“夏半边”夏圭,画中景物只占半边或一角,令人感到无限的辽远。空间上的无限意境,又是时间上永恒的意境,给人一种逍遥于无极的精神放逐之感。

说了这么多,我们该提到伟大的诗人李白了。与其说李白是诗人,还不如说李白是画家。诗人用诗作画,这种本领不仅仅李白有,许多诗人都有,最突出的应该是王维。我们回过头来看《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恙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人于此诗中的视点不受任何拘束,跳跃性很大。景色因之而显得格外的虚幻和空灵。山水之景的自然美,流动美于此可见一斑。

再如“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题为“望天门山”,那么诗人是站在何处而望的呢?诗人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地变换方位,从不同的角度来望。头两句是由高到底望,见出了江水劈山穿峡的气势而西来北折的流向;第二句则是诗人从急驶的船上向上仰望,这样看天门山便有了“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觉。结句则是作者登高向上游远眺,这样便望见了“孤帆一片日边来”。此诗中除了采用了山水画的“散点透视法”、“三远法”等手法以外,还有一种非常突出的写作手法,那就是写出了景物的动态美。

李白的山水诗总给人一种动态运动的感觉,但即便如此,却不给人一种浮躁的感觉,因为他手下的山水之美给人带来的只有遥远、虚静或壮观。另外,李白于此诗中也使用了中国山水画的另外一种技法,就是大处勾绘,小处点染,突出了山水的色彩美。碧水白帆,青山红日,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立体的图画,这是一幅活动的图画.再来看《蜀道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以大视野的方式,采用了大视角来俯瞰山水景色。从高到低,由远到近,层层叠叠,浩浩荡荡。另有《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由广到纵,由低到高,笔锋疾转,余味无穷。“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由低到平,由高到平,即险又神,令人如入仙境,惊诧唏嘘,不能止音。“云清清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流动飞扬,不速而缓,运动变化于不知不觉之中。仙境在诗人柔美的笔触之中缓缓打开了大门。“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柔美顿时变为豪放、雄壮。这种运动是一种有气势的运动。震天动地,虎啸龙吟。以天观山,以大观小,使天姥山横空出势的雄姿,跃然眼前。景色的壮美,撼人心魄,使人振奋!“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诗人终于放逐了自己的灵魂,自由自在地循美(道)而去。

什么是美?和谐即美。什么是道?和谐即道。因此。可以说山水之美,就是山水之道。谁把山水描写的最美谁就悟道最深。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