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李白
形式上的漫游并不仅限于庄子和李白。孔子、孟子、韩非子、墨子、苟子都漫游,杜甫也漫游,但漫游与漫游不同,庄子、李白的漫游主要是精神上的漫游。有些人没有精神上的漫游,只有实质意义上的漫游。比如前面提到的孔子,他的漫游只是为了宣传他的学说,他的文章就是人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习态度、生活态度等等,他远远摆脱不了尘世的束缚。再如杜甫的漫游也是实质意义上的漫游,因为他的漫游太苦,他的精神负担太重,他所背负的是整个社会的苦难,他飞不起来!面临深渊,能够腾飞而起的是庄子和李白。屈原则是面临深渊的殉情者,或是“首先深入到前所未有的底端”而不回者。虽然他文中也有类似于庄子、李白文中的仙人、仙境等飘逸、浪漫的形象,但他精神上也是背负的太重,重到不象杜甫还能在世间蹒跚地行走,并不遗余力地奋斗,他的负担重到超过了他精神本身的重量,最终将他拖向无底的深渊。这种负担便是他的责任感,他对祖国的责任感。他用殉身来对不平的现实进行最有力的打击,他的忠君的思想又使他不能彻底解放自己的精神,他做不到不看、不听、不想,他也找不到最终拯救人类的良方,只有以身殉志,来表明自己的高洁和自己对祖国、对人民的满腔热爱。但一个人的生命能有多大的力量呢?依然解决不了当时的问题。这在李白的诗中也有表现,如上文提到的:“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还有一诗云:“殷后乱天纪,楚怀亦已昏;夷羊满中野,录施盈高门。”暗喻当时的唐玄宗也是象楚怀王一样昏庸的国君。
站在深渊的边上,是纵身而下,是空自唏嘘还是腾飞而起,去寻找更能解放自己、能解放全人类的出路?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造就了形形色色的文人、思想家和艺术家。而庄子与李白是不谋而合的相似者,即都是对脚下的土地进行重重的一踏,然后腾飞而起,自由地飞翔于“无何有之乡”,追求一种虚静的境界。在这种漫游之中,他们亦在找寻救国救民的最终出路,这是自主的腾飞,也可以说是无奈的腾飞,如果前面不是深渊,也就没有庄子、李白的腾飞;没有庄子、李白的腾飞,也就没有庄子和李白,这两位具有仙风道骨,时至今日依然受人无比崇仰而不可及的伟大的哲人和诗人!时势造英雄,同样,诗人和哲人的诞生都不是偶然的。
下面谈一谈李白的诗歌对现实的批判和他诗歌中的漫蝣意象与虚静情怀。
(责任编辑:堇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