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道家智慧 >

人之所畏:老子到底畏什么?(2)

2010-10-07 10:10
来源:老子书院 作者:秩名
我们所畏与所为而畏的东西是不确定的,但其不确定并不单纯就是缺乏确定性,而是在本质上不可能加以确定。 在畏中,浑然一体的状态使人茫然失措物
我们所畏与所为而畏的东西是不确定的,但其不确定并不单纯就是缺乏确定性,而是在本质上不可能加以确定。
 
在“畏”中,浑然一体的状态使人茫然失措物我难分。但这不是单纯的全然不见的意思,而是万物在如此这般隐去的同时,整体(包括我们自己在内)显现于我们之前。
 
在“畏”中,存在着的整体之隐去就这样萦绕着我们,同时又紧压着我们,我们的周遭竟一无滞碍了。所余以笼罩我们者——仅此“无”而已。
 
三、“畏”启示着“无”
 
“畏”启示着“无”。我们在“畏”中“飘浮”,归根到底的不是“你”和“我”茫然失措,而是万物和思考者浑然一体、物我难分。经此“飘浮”的震荡,一切关于“无”的界说无可滞留(因为那些界说都不是在真和“无”打交道的情况得出来的),于是只余下纯粹的思考者对“存在”本身展开的“领悟”。
 
“畏”使我们忘言。在浑然一体的状态中,当存在者整体隐去之时,正是“无”涌来之时,面对此“无”,任何“有”之说都归于沉寂。我们在“畏”之茫然失措之境界中,往往竟不择语言,只求信口打破此一片空寂,这就是“无”已到我们当前之明证。
 
当“畏”已退之时,人(思考者)本身就已直接体验过了“畏”所揭示的“无”。在新鲜的回忆中擦亮眼睛一看,我们就不能不说:原来我们所曾“畏”与为之而“畏”的,竟“一无所有”(实在是找不出合适的词来形容)。
 
而事实是:如此这般曾在者,就是“无”本身。
 
四、不是结论的结论
 
《老子》第十三章中:“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是对“畏”的解释。
 
呜呼!畏天道,知时而进退;畏人道,知机而显藏。天人合一,正所谓:人在天地间,天地在心间。
 
“畏”的情境是不常出现的,现实中,“畏”睡着了,可“畏”的呼吸经常使感应到它的人震动:
 
为庸碌生活而“唯与呵”者,震动最少;
 
身体力行者,震动得最早;
 
大勇到了家的探索者,震动的可靠;
 
而最可靠的震动,只有“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之无上伟大者身上出现。
 
因为未知,人才知道自己的渺小,故敬天敬命;
 
履险知险,知险而畏险,故无险,
 
其功于“畏”也,感动一点叫敬畏。
 
所以老子告诫人们:知“畏”。
 
知畏可谓大谦!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