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慈悲并不只是满足暂时的安乐,而是立足于究竟的安乐。
假如我们对于佛教里面的慈悲不是很了解的话,我们就会认为对别人慈悲就是同情对方帮助对方或者当对方提出他要在你家过夜的时候,你不能皱一下眉头,否则你就很不慈悲。我们会认为慈悲就意味着不拒绝。那么我们就会困惑于它的适用范围。
应该说慈悲有很多种表现方式,通常我们见到最多的是那种慈眉善目的慈悲,不过有很多时候慈悲并不以这种方式表现出来。有的时候,真正的慈悲需要一副愤怒的面孔。还有些时候,真正的慈悲是打你的屁股而不是告诉你你做的非常对。当然,真正的慈悲的后台永远是智慧。
在最初的时候,我们被告知要对别人慈悲,要对每个人都这样,否则你就会给佛教丢脸。我们听到了这样的话,然后出去面对每个人,然后我们就开始困惑当别人要去砍人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提供给他们一把刀。
我们要知道慈悲不等于放纵对方的欲望,假如一个人告诉你自己要出去砍人,并且希望你为他提供一把好刀,以便他顺利地把别人的脑袋砍下来,这个时候,你也许会想,我应该对每个人慈悲,应该满足每个人的愿望,那么你就是一个非常愚蠢的教条主义者。你要知道假如你为他提供了那把刀,其实你等于同时害了两个人。因为你提供刀的缘故,其中一个人要失去脑袋,而另一个人因为砍掉了前者的脑袋也将面临很悲惨的境遇,至少他需要躲躲藏藏。所以你的慈悲完全使错了地方。
真正的慈悲并不只是满足暂时的安乐,而是立足于究竟的安乐。而上述的行为很可能连暂时的安乐都无法给予,一个人被关在监狱里(或者躲躲藏藏)的时候,获得暂时的安乐并非一件轻而易举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