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是生命的觉醒之道,落实在生活层面,就是身心的安定、祥和。如果无法表现出这样的心灵质量,即使佛学知识丰富、思想玄妙,也没有实际的利益,或者只有在道场的庄严仪式、气氛中才能感受这份祥和,回到现实生活里,仍然是混乱和不安,这也是不够的。
身心的混乱和不安,包含紧张、烦躁、亢奋、疲惫、无力、恐惧、担忧、愤恨、沮丧、郁闷、焦虑等等身体的不适和情绪困扰,归结起来就是心理不平衡和心理疾病。心理不平衡须要调整,心理疾病须要治疗(对治),也就是身心的调治,用现代人的术语来说,就是情绪管理。要作到这点,首先要对身心的运作模式有透彻的了解,然后加上细腻的调治,才可以达到身心的安定、祥和。
佛法和心理学对身心的运作现象都有许多的理论和解释。这里试着以佛法为主,参酌现代心理学,探讨调治身心的原理和实用方法。对于一些心理疾病,固然需要心理医师的谘商、辅导、以及配合药物的治疗。佛法在这方面似乎缓不济急,甚至说:心理疾病会构成修行的障碍,要先治疗心理疾病,心理恢复健康,修行才会有所成就。这样的观念,其实只是部份的事实,要能透澈体证法性实相,心理健康固然是必要的基础条件,然而佛法调治身心、袪除障碍而达到心理健康的功能也是不容忽视的。某些心理疾病若是源自心灵伤痛而非脑部受损,如果善用佛法,是有可能疗愈的。反过来说,如果误用佛法,不但不能对治心理疾病,反而治丝益纷、加重病情。到底如何才是有效的方式?在什么范围之内有效?可多加探讨。以下三项要点,对身心的调治,也就是情绪管理、心灵伤痛的自我疗愈有相当的效果。
一、积极光明的心念
各种不平衡的情绪,其实与负面的思想有关,如果能够用正面思想来看待事物,情绪就可以恢复平静。积极光明的心念在佛法中属于「正念」、「精进」的范圃。譬如:为了一个佛法的研讨会,花了很多心思和时间布置场地,却有人嫌插花不好看,心里不舒服。一般的想法是:「作了那么多事,不应该被嫌」,这种思想就不是正面思想,因为「应该、不应该」只是一种片面的想法,从另一方面来说,对方觉得做得不好的部份,也同样是一种片面的想法。
什么是正面的想法?就是积极的、能促进彼此关系、有建设性的思想。以这件事情来说:「虽然他认为插花不好看,但我布置会场,让参加研讨会的人感觉光亮、干净、庄严,就算稍有瘕疵,并不会因为别人的看法而改变」。成熟的、有包容的想法,就不会钻进完美主义的牛角尖了!面对很多情境,如果生起情绪,就要审视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太狭窄、太僵硬了!试着以更开阔、灵活的眼光看事情,情绪就会比较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