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的“气轻则以未知为已知,未学为已学”这句话,反映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生活现象:越是学识渊博的人,越是认为自己所知有限;越是一知半解的人,越是认为自己无所不知。
如果你去问一个熟读儒家经典的人懂不懂儒学,他会谨慎地表示自己“懂一点”、“懂一些”,却不敢承认自己精通儒家思想。这并非故作谦虚,因为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他本来只是“懂一些”。
如果你去问一个从未读过《论语》,只是看过有关孔子生平、儒学简介的人,他可能会认为自己懂儒学,并且讲得条条是道。这并非故示骄傲,因为他以为儒学只有如许内容,已全部或大部分装在他聪明的头脑中。这就是所谓的坐井观天。青蛙坐在井里,没有办法跳出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看见就是这片天,很自然地会以为天就只有这么大。所以,与其说它可笑,不如说它可怜。
其实,知识多寡对人生的影响并不大,但我们是否知道自己无知,却直接影响人生格局。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很无知,他就热衷于接受新知,对他人的不同意见也不会在头脑中产生排斥反应。相反,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很无知,他就会厌恶”新知”,将它们视为”坏”的东西,并采取回避、反对的态度。他总是认为“我是对的,错的是别人”,痛恨他人的不同意见,甚至将不同意见视为人身攻击。这样,他就只能永远生活在他的“井”里。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根据有限信息进行思考并形成想法,当信息残缺不全时,会形成偏见。加上感情倾向与情绪作用,会使自己的见解偏得更厉害。西方哲人说:“所谓事实,就是我们对某种东西加以解释并称之为事实。”这就是说,我们称之为事实的东西也许并非事实。美国金融专家索罗斯说得更明确:“我们对世界的所有认知都有缺陷,因为我们无法透过没有折射作用的棱镜看待这个世界。”这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无知,我们的每一个想法都可能是偏见。如果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眼界就会豁然开朗,对新生事物、对他人的不同意见就会心平气和,而不会自作聪明、固执己见。
(编辑:晴天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