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封德彝却站起来反对说:“夏、商、周以后,人情越来越奸诈虚伪,所以秦朝使用严刑峻法,汉代又参用威势权术。他们哪里是不想教化呢?只不过想教化而为形势所迫,不能教化罢了。”
魏征说:“五帝三王治国时,并没有更换国内的人民而实现了天下大治。躬行帝道则成就帝业,躬行王道则成就王业,这在于当时国君的治理、教化罢了。”封德彝一时语塞。
李世民权衡利弊,最终采纳了魏征的意见,推行王道政治,也就是“圣哲施化,施仁政于民”。魏征在其“圣哲思化”思想的指导下,又进一步提出了以静安民的主张,他说:“君王宜修正其身,抑情损欲,克己自励,君王无为则人民安乐,君王多欲,则人民困苦。”
大臣王硅也说:“民为邦本,是儒家治国大义,欲使国家长治久安,先要使百姓安居乐业。只有君王戒奢从简,不劳役人民,轻徭薄赋,偃武修文,才有望太平。”
最终,李世民定下了抚民以静、与民休息的治国方针。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无疑是十分正确的。老百姓饱受战乱的创伤,如今得到一个“养伤”机会,痛苦遂逐步减轻。又有了安心生产的条件,物质生活日益富饶,快乐遂日益增多。大唐的综合国力也因之日益强盛,社会开始走向空前的繁荣。以此观之,设法让广大民众苦少乐多,确实是治理天下的要点。
但是,历代统治者却总是想出各种花样,给百姓找痛苦。其原因有二:一是出于狭隘的自私心理,为了一己之利,不惜把快乐建立在大众的痛苦之上;一是出于可耻的嫉妒心理,就是看不惯大家生活得快快乐乐。所以说,儒家的政治理想虽然高尚,它与专制体制却是相矛盾的,只有当人民大众能为自己的命运做主时,才会真正出现苦少乐多的太平盛世。
(责任编辑:抱抱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