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本身不能成立。孔子、孟子没有说过这种话。后代有些腐儒没有念通,就将这话拿来做圣旨,希望天下人都能孝顺父母。事实上,人在身体发育健全到了一定年纪后,就有可能成为父亲或母亲,而他们并不是在成为父母亲之时就立刻变成了好人。所以,父母亲还是有可能为非作歹,但是,子女只要尽好子女的责任,不要管父母亲的好坏。举个例子来说:多年前,有个童星叫林珊如,主演《期待你长大》这部电影后,赚了不少钱,赚钱之后,从小遗弃她的父亲知道了,就从日本跑回台湾争取抚养权。他说:“我是你爸爸,我本来就应该有抚养权。”林珊如对记者说:“我不喜欢我爸爸,因为他从小遗弃我们到日本去,他现在回来争抚养权,事实上是要争钱。”记者听了就批评她:“你怎么可以批评你的爸爸呢?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啊!”我看了报道之后,马上写了一篇文章反驳,因为这种思想非常可怕。这个父亲从社会上任何角度来看都是不对的。身为女儿,就因为我是你生的,就一辈子要听你的话吗?让你为所欲为吗?这显然是一种不近人情的想法。为什么呢?因为生下来是一回事,养育是另一回事,“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你有没有怀抱她三年呢?生下来就跑掉了,你并没有怀抱她三年,也没有照顾她长大,你凭什么要求她孝顺?如果她在心理上与你有互相关怀的依赖之感,她才愿意把钱给你。所以“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不是全错,不过一定是有条件的,需要配合其他方面的了解。
问:一个家庭有下对上,也有上对下,也有平行的关系,就是兄友弟恭,但是儒家好像较少提到做父母的怎么样教育小孩的问题。能否请老师说明?
答:关于人际规范,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五伦。我们谈了许多下对上、子女对父母亲的问题,原因是:每个人都是子女,但并非每个人都是父母。并非所有人都可以成为父母,譬如有些人没有结婚,所以不能成为父母。若以哲学而论,首先要寻找一个普遍的、每个人都可以采取的出发点。这是第一步。再者,儒家思想谈到兄弟之间也是互相的。然后,如何教养子女呢?一方面你希望子女孝顺,首先要教养子女。古人教养子女往往只到十五岁,以后则要靠老师来教。孟子说过:“父子,不相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父母和子女间不能以善来互相责备,也不能怪对方好不好。因为对方再不好还是儿子,还是爸爸,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因此,若以善来互相责备,就会疏离。天下最不好的事就是家庭的危机,父母、子女之间的疏离是最可怕的,父母、子女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就教育子女而言,我们以孔子为例,他对自己的儿子保持相当距离。古时家庭教育的方式是父严母慈,父亲代表正义的一面,母亲代表慈爱的一面。正义、慈爱合起来,让一个小孩在成长的过程中知道如何扮演男性、如何扮演女性,这也是配合社会分工的需要。有一次,孔子的儿子从门前走过,孔子叫住他,问他:“学诗乎!”他说:还没有。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第二次又经过,他又叫住他,问:“学礼乎!”回答:没有。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说话时父子的距离很远。古代社会分工合作的要求,是让母亲扮演照顾小孩的角色。小孩长大之后,就是易子而教。我的学问再好,也不能教自己的小孩,必须把小孩送给别的老师去教;别人则把他的小孩送给我教。因为易子而教,才可以“责善”,例如:我是老师,学生不好就责怪,而教自己的小孩时,若不好就责怪,到最后亲情都没有了,这就是儒家对亲子教育的看法。
问:今天所谈的是要人走上“向善”的路。大部分的人没有哲学方面的训练,有没有什么方法能不被社会扭曲的现象所左右?又如何能走向“善”?
答:通常“善”有三个判断标准:第一是参考社会既成的规范,第二要根据内心自己的感受,第三则根据对方对我的期许。“善”落实在行为上,当我要选择一个行为的时候,这行为又和别人有关系,这时就要了解社会规范怎么要求我?我内心对这个人有什么感觉?他对我又有什么期许?从这三方面来看,形成一个交集合,你可以选择比较适宜的。如果你疏忽任何一方面,做了半天恐怕都得不到正面效果。
(责任编辑:致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