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往往依靠书本上得来的知识很难正确的掌握,变成说的和做的不同,而且会有矛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形?
答:一个人想的、说的、做的之间,是会有断层。重要的在于做。人所想的是理想或幻想,说的是愿望的表达,做的则需要落实在生命过程中,在和别人具体往来时,就会一步步地面临考验。例如,有人说要做一个好老师,但实际上碰到顽劣的学生时,能否坚持他的理想?这理想是抽象的。抽象与落实之间有很大的距离。一个人有很好的理想,但总是做不到。这可能是他真的做不到,也可能是他不愿意做。很多人开始时真的做不到,久而久之发现做不到就放弃了。所以,任何理想一定要和现实有某种接合点。如何知道理想和现实能接合呢?一个人的力量实在不够,所以要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彼此互相勉励,在人的相互关系里就有理想和现实的接合点。换言之,就是要有特定的团体,能时常提醒你为了理想而继续奋斗。理想的存在并非为了可以立刻实现,而是给现实生活一个方向、一个动力。
问:老师曾说行动的背后都有欲望在推动,所以不需要执著,我们该如何靠自己的理性、觉悟去判断我现在做的事是否有执著的情形?
答:例如:我是个父亲,我对女儿的教育有个欲望,希望她将来成为好孩子,能过得愉快,而我必须好好教她,这是否很执著呢?是否让她有自主性、自由发展呢?基于一个父亲对子女的责任,我必须这么做。这是执著,而这种执著对不对?该不该?这是需要判断的。另外一个例子:我想多赚钱,我在做生意和别人讨价还价时,心狠手辣、决不让步,这是我的执著。这二者是不同的,执著可分成对人与对事。对事包括对物,对物的执著必须超越,若不超越,你的心就落在事和物上,不能得到自由。对人的执著要看你对这人的自主性有无帮助。如果第一个例子,小孩尚未到能独立时,他的监护权在父母亲,父母亲对子女的照顾执著是好的执著。若我想,何必执著,天下人天下人养,何必一定要我的小孩成功立业呢?这是不负责任的,所以主动承担人与人的责任是必要的。因此对人的执著,若把观念放在我和他的关系是什么?我要如何做才能实现我们之间适当的关系上,这不叫执著。人是会变化、成长的,五年前我对女儿有这样的观念,这样的做法,现在改变了,因为她慢慢成长、独立,我推动的力量就慢慢收回来,将来她年纪更大时,我就完全不干涉她的想法,只是从旁给她一点暗示或建议。所以人际关系是活泼、动态的,若执著不知变通,认定我们之间的关系现在是如此,就一辈子如此,那么辛苦还在后头。所以这就需要智慧,要时常去注意外在的规范、内心的感受、对方的期许,随时注意这些条件组合上的新的可能性。
问:佛家讲斋戒、不要杀生,若一个民族在生存的环境上非常恶劣,吃水果、蔬菜几乎很难,也只能吃动物。像这种状况,佛家讲不要杀生的话是对的,那是否和我们“向善”的理念有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