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这个“唯”就错了,英文是“YES”,这个反应多激烈啊。各位能不能想象,底下两个字,“子出”,孔子立刻离开教室,连曾参最笨的学生都知道我的一贯之道,我还教什么。他立刻跑掉,今天不上课,底下就发生悲剧了,发生什么悲剧呢?底下的学生都围过来问曾参:“何谓也?”我念到这一段拍桌子,都被曾参害的,如果曾参很诚实,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他说:“何谓也?”孔子立刻就说他的一贯之道是什么。曾参忽然说“唯”,孔子就跑掉了。别的学生回过来问曾参“何谓也”,他们以为他另外交了补习费,晚上到老师家补习。结果弄错了。大家注意孔子的学生里面还有一个子张比孔子小48岁,大部分是曾参的学长,大家围过来问:“何谓也?”年轻的学生吓一跳,知道不能随便讲话,“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后面三个字漏出马脚,孔子这么忠实的一贯之道,你回答的时候可以说“忠恕而已矣”吗?“而已矣”是说“老师的道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是忠恕而已了”。但是我们要问了,“忠恕”不是两个字吗?他讲“吾道一以贯之”,你答案是两个字就有问题了。后面的学者拼命地解释,认为孔子的思想难道是人我之间,说实在的讲人际关系这个很适合嘛。孔子思想不是人我之间,如果孔子思想是人我之间,你绝不能说“杀身成仁”,说不出来,一定是委曲求全,好死不如赖活着。
所以这就是悲剧,还好我们不能够忽略,曾参还不错。根据我教学的经验,越笨的学生越用功,将来有可能传一点学问,越聪明的学生到了一定时候就背叛师门,自己发展去了。曾参就是好学生。曾参说一句话,您就知道曾参终于了解孔子的一贯之道是什么,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把行仁当做自己的责任,好重,到死才能停止,好远。这个一贯之道一个字,“仁”是标准答案。什么是仁呢?仁这个字要从真诚开始。什么是真诚?我对自己真诚,就发现我有力量由内而发,要求我自己该做的事。什么是该做的事?叫做善,什么叫“善”?我跟别人适当关系的实现。
我一口气把这个说出来,各位同学听起来可能不是很了解,我可以再说一下,就是我研究儒家30年的心得,所以你不了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要后面做一些补充说明,孔子整个的思想从这里出发,“真诚”两个字。孟子为什么说他可以继承孔子,因为他把握了“诚”这个字。但是我们今天讲的是人际关系,如果不能找到人跟人相处的方法,那不是白说了吗?我先简单说明我对儒家的解释,人性向善。人性向善怎么说呢?第一个要说明什么是“向”。“向”是一种真诚引发的力量,这个力量叫做“向”,要求你怎么去安排自己的言行,跟别人怎么互动。什么叫“善”?善是我跟别人适当关系的实现,“孝悌忠信”没有例外的,每一个字是善的行为,都是我和别人适当关系的实现,这是学习儒家特别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