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儒学智慧 >

塑造人格,保存一颗善良的心

2009-09-09 11:17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田玉川
孟子主张性善,只有通过长期的潜心领悟,才能存心养性,保持善心,实现理想的道德人格。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章句上)一个人无论寿命长短,只有修身养性才能安身立命,而修身养性就是保存他的善心,培养他自身固有的善性,这样,才能应对命运的种种挑战。

那么,人的善性善心就是天生就有的吗?是的!孟子进一步阐述道:“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章句上)人的善性,其实就植根于人心中,人的天性本来就是善的,只要保存住这份善心,那么,仁义礼智等道德品性就能自然显露出来,表现在一言一行上,一看便知。

人心虽然从本质上讲都是善的,但人的善性往往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变化。“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告子章句上)在这里,孟子强调人内心对善性的体会、领悟在于理性的思考。只有通过深入的、理性的思考,才能把握人心性善的本质,耳目不被那些表面的现象所蒙蔽和诱惑,从而偏离了人心性的本质,出现心理失衡,行为失措,甚至走向反面。

只有通过长期的潜心领悟,才能存心养性,达到加强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实现理想的道德人格。

性善尽管是人普遍的本性,但并不是人人都愿存心养性,并不是人人都有一颗善心,并不是人人都有善行。对此,该如何应对?

孟子的办法还是要从自身找原因。只要自身身正,那就会走遍天下,无所不能,无往不胜。“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离娄章句上)从深刻的反省中,反思自己对别人的爱是否真诚,管理别人的方式方法是否得当,尊敬别人是否充分,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正是自己言行的反照,只有不断在自省中矫正,才能做到正确无误。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能责怪、怨恨别人比自己强,而要以自身找原因,才能提高自己的命中率。

孟子这个比喻并不一定切贴,射箭固然主动权在射手,但靶心是死的,不像人心是活的,是变化无常的,因而射中靶心应该并不难,要射中人心那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对于那些依然保存着天生的善心者以善待之,当然会得到善报;对待那些心性已经变得不善者,以善待之,还会有善报吗?

如何能奉劝一个杀人不眨眼,双手沾满鲜血的刽子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呢?如何让一个贪财好色、巧取豪夺、爱财如命者,慷慨解囊,扶贫济困,乐善好施呢?

恐怕仅仅用善待之,是无用的。对性善者善待之,对性不善者,不善待之。应该是切实可行的态度和方法。

存心养性乃为人之道,抑恶扬善不也是君子之道吗?

(责任编辑:大成至圣)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