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诗上得以振发,在礼上得以成立,在乐上得以完成修养。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居于上位不能宽以待下,行礼不庄重严肃,遇到丧事不感到悲戚,这样的人我怎能看得过眼呢?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如能用礼制和谦让来治理国家,那会有什么问题呢?不能够用礼制和谦让来治理国家,又要礼制干什么?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政策禁令来管理百姓,用刑罚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求免于受罚,心中并无耻辱的感觉;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有耻辱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在社会交往、个人修养方面,孔子认为要真正成为有学问、有道德修养的人,学习和运用“礼”是一个根本条件。“立于礼”,“礼”是立人之本,它使人获得行为规范,具体培育人性,树立人格。不学礼则在社会上无法立足,不能适应社会道德和规范的要求。又如:“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君子广泛学习文献、典籍,用礼制来驾驭统率,这样也就可以不违背道理了。有学问的人只在学习上下功夫而不在礼仪方面加强修养,同样不能达到较高的人生境界。同样的表达亦见于以下的论述中:“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孔子在这里明确指出,没有礼仪的约束,则一个人就没有真正领会做人的精神,倘若做人的根本都不存在,又何谈为国家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