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还强调人们应该以“礼”来对待他人。“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以恭敬的态度实行“礼”,无论贵贱贫富都应该互相体谅,营造一种宽松的人际环境,这样才能达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的。礼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原则:“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人们在调节和处理人际关系中常用的一个词“和为贵”即出于此处。
在治理人民、处理国家大事方面,在孔子看来,以“礼”来规范和引导民众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治理方法。以礼让治国,国家就不难治理好,不以礼让治国,礼就没有用处,等于虚设。孔子认为,依赖行政命令和刑罚,只能使百姓们害怕而设法免罪;以礼治国,则能培养百姓们的羞耻心,从而自觉地走上正道。君主如果喜欢礼,百姓们就会顺从和听话。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礼主敬,敬又在于让,大小事一切依礼而行,皆是让。尧让位给舜,舜也让给禹,尧和舜就是礼让治国。国尚可以,何况其他小事?大家互相礼让,就显得富裕有余,如果相争不下,则什么东西都觉得不够分配,所以古人说:“让之有余,争之不足。”“让”——谦让,从内心讲,注意克制自己的情绪愿欲,发展爱人如己和自甘退让的胸怀情感;从外在讲,从行为活动、仪容姿态注意节制、退让、谦逊、“彬彬有礼”。“分”“让”“义”等等本都是为了维护氏族体制尊卑结构和社会秩序,但后来变成了中国人做人办事的个体道德,要求从小就学。孔融让梨,千古佳话。大公无私、成仁取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一种境界。而吹牛皮,自炫耀,逞英雄,凭勇敢,喜衿功,好表现,洋洋自得,则素为中国传统所不耻。因此“让”从内外两方面在塑造心理情感和人性文化上,成为一种重要因素和具体途径。
另外,对于古代的文化遗产,我们必定要辨证的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学习的原则。在近代,曾国藩等人主张对西方殖民主义国家采取“礼让为国”的原则,那就难免被指责为“卖国主义”了。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行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这一君臣父子原则后来演化为著名的“三纲”原则,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成为压迫和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三大精神枷锁。“让”的过度则流于虚伪做作,怯懦卑弱,特别在以竞争为动力的历史浪潮和现代社会中,如何既使自我充分实现而又能保存良好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个人都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礼”是孔子人学思想的一大方面,孔子在继承周朝礼乐制度的基础上,更注重“礼”的实践应用,这种应用一方面表现在社会应用、个人交往上,另一方面又表现在治理人民、处理国家大事方面。21世纪的今天,我们再读《论语》,学习孔子关于礼的思想内容,对于指导我们个人的思想行为,发展和谐社会都有着极大的意义。
在个人修养、人际交往上,孔子主张“礼让”,“知礼、学礼、成礼”;在治理国家上,孔子推行“礼”治,不管是从政鲁国,还是周游列国,他推行的都是以礼治国的思想。所以学习本文,应在疏通文意内容的基础上,重点理解孔子的礼让之道。而现在我们读这篇文章,更大的意义在于如何将“礼让”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如果都能以礼相待,那么世界是和平的,人类是和谐的。在遇到矛盾时,大家能互相谦让一下,那么天下也就没有那么多纷争了。
孔子推行礼教仁政,强调仁爱,维护社会各个层面及人际之间的和谐,培养了中国人尊老爱幼、和睦邻里、救死扶伤、周急济困等美德。
(责任编辑:大成至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