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孔子说:“不要害怕、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要害怕、担忧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别人不了解、不理解我,而我也不恼怒、不怨恨,难道我就不象一个君子吗!在这里孔子又一次说明,不要害怕、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要害怕、担忧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仔细分析这两句话,很有意思,现在的年轻人动不动就说自己是“怀才不遇”,动不动就埋怨当官的、当头的没眼光、没本事,好象天下事他什么都懂,别人都不懂,“唯我独尊”。正因为我们不理解别人,才不理解他为什么不理解我,我如果理解了别人,也就理解了他为什么不理解我,因而我就会想方设法让他理解我。这才是最佳行为方式。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实际生活中,实实在在替别人考虑一下了吗?我们了解、理解周围身边的人了吗?没有!起码大部分人都没有去考虑过别人,都没有去了解、去理解过别人。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就多了起来。人们之间若是真能都像孔子所说的这样,都能互相理解、相互了解,那么,人们之间的矛盾将会大量减少,人们也就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了。
从“学而时习之”到“患不知人也”,我们细细领会、揣摩,其实都是在讲人的心理问题。一个人,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心态,是做不好一个人的。尤其是当领导的,为人师表的人,首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是一个好的领导人,好的老师。如果多有几个希特勒似的偏执狂,那世界上的人们就别想要幸福了。如果一个单位的领导人有了心理障碍,那这个单位也别想搞好。虽然从汉至清朝,一千多年,先儒们都没有明确地说过、提过心理健康问题,但真正读懂了《论语》的人,是懂得怎样去“为人处世”的。而这个所谓的“为人处世”,即是心理健康问题,即是调整心态问题。
要调整自己的心态问题的学问,不是一般的知识,是讲一个人怎样做人的知识。只有首先做好一个人,也才能做好一个学生,也才能做一个好人。然后,学到其它知识,才能在社会上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创造出自己的良好的生存空间,才能当一个什么家、什么大师。这就是一个人作学问的内在修养问题。还是第一句话,学习,并经常不断地调节自己,难道不愉悦吗?
曾经有人说:“由于理解的存在,水与岸拉近了距离。”理解重要,无论在何时何地,父母与子女间,同学与同学之间都需要理解。没有理解,人与人之间将会变得冷漠而无情;有了理解,生活会幻化出美丽的彩虹。
如果驾驶员能相互理解,互相礼让,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车便少了许多交通事故;如果售货员能热情待客,理解顾客的购物心态,商店里就少了很多争执,顾客就能愉快购物;如果住在高楼上的人能理解底楼的居民,那垃圾就不会出现在庭院内;如果居住高层的人能小心在意地为花浇水,路边的行人便不会“淋雨”。在生活中,人们要多为别人着想,相互理解才能和平共处。
理解是一种高尚的美德,这世界需要理解。如果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理解,宛如小鸟飞翔在天空,鱼儿畅游在大海。理解能化解心中的疑惑;理解能增进友谊;理解如一首和谐的诗歌;理解似一支雄壮的交响乐。愿我们生存的天空多一些美丽的彩虹!
(责任编辑:大成至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