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儒学智慧 >

人还是应该有“畏惧”之心

2010-02-04 14:03
来源:百度贴吧 作者:秩名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人不能什么都不怕,否则,就会做出伤已损人之事。

 

“畏”与“惧”,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语义似乎已经没有区别,《辞海》对“畏”和“惧”的解释,均为“害怕;恐惧”。但在古代汉语中,“畏”与“惧”却是两个概念。例如,孔子在《论语》中,就一方面讲“君子有三畏”,另一方面又讲“君子不忧不惧”。  
 
  细心体会,古代文献中“畏”与“惧”的语义区别在于:“畏”者,是人们对于外在(精神或物质)实体的一种自觉情感,例如《诗·大雅·烝民》说:“不侮矜寡,不畏强御。”而“惧”者,是人们关于自身存在状态的一种莫名情感,例如《诗·小雅·谷风》说:“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征之其他古代文献,个别语词的语义有与这种区别不符者,则为晚出。例如,称怕妻为“惧内”,出于《古今小说》等明代文字。  
 
  “畏”与“惧”的这种语义区别,具有文化学的意义。对于外在实体的“畏”,必然会体现为(或导致)一定的行为,甚至顺理成章地(合乎逻辑地)导致一定特征的伦理行为方式。这一点,几乎在所有比较成熟的宗教中均有体现,例如佛教畏因果,基督教(敬)畏上帝,都会产生其伦理范畴的结论。相反,作为人们关于自身存在状态一种莫名情感的“惧”(或“恐惧”),人们不能理性地肯定其根源,因此它也就未必会导致人们的某种行为,更无从导致一定特征的伦理行为方式。  
 
  孔子明确肯定“君子”有“畏”。他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由于有“三畏”,“君子”在行为上必须要顺从“天之所命”,必须要以“大人”的人格为榜样,必须要符合“圣人之言”的要求;而如此一来,他就可以做到“内省不咎”。显然,恰恰因为“君子”的这种“有所畏”,他才会“不惧”;反言之,“君子”之所以“不惧”,正是因为他“有所畏”。对此孔子曰:“内省不咎,夫何忧何惧?” 
 
  可以肯定,儒家主张“君子”应“有所畏”、“有所不畏”,如“畏天命”而“不畏强御”。而非君子辈也同样有“畏”、有“无畏”,惟其所“畏”所“不畏”之对象或与君子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同样可以肯定,儒家认为“君子不惧”;如果有“惧”即非理想的“君子”。以孔子明晰的逻辑思维,他肯定不会排除非君子辈亦有“不惧”的可能,惟其“不惧”者之缘由或与“君子”不同。  
 
  由此看来,笼统地讲“彻底的”某种主义者“无所畏惧”太过笼统。这种说法既没有注意区分“畏”与“惧”,也没有注意在“畏惧”问题上存在各种复杂情况。例如,人们常说“无私者无畏”,这或许有一半道理;但同样明显的是,不仅无私者可以无畏无惧,无知者也可以无畏无惧,而无耻者尤其可以无畏无惧。由此又可以进一步想到,“无所畏”果然就好吗?不一定。本人主张人还是应该“有所畏”。“有所畏”是人格升华意识的表现,有助于人们摆脱无知,摆脱无耻。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