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儒学智慧 >

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2010-02-04 14:0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论语通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修行仁德的途径。这就是所谓的推己及人的思想。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所谓仁者,就是自己做好立身处世的修养,也让别人能做好立身处世的修养,自己能够明白事理,也让别人能够明白事理。凡事能就近以自身作比方,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修行仁德的办法了。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是修行仁德的途径。能近取譬,就能将心比心,为对方设想。例如:如果我是对方,角色互换一下,我这么对待他适当吗?对方会有什么感受?假如对方不愿意,那么尊重人家的意愿和选择,换个方式善待人家。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如人家那样对待我,我也会不愿意,那我以后也不要那样对待人家。反之,如果是好的,是大家愿意的事呢?仁者就是要善待他人,希望别人变好,自己愿意把好事与人分享,乐善好施,成人之美,正是所谓“推己及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仁者的最起点是从自己向善做起,善待他人,并且宽恕实惠于人。仁者修养心性,如果愿意成为同化宇宙规律的生命,走向返本归真之路,境界高了自然能超凡入圣,成为人中的圣者,甚至达到“神圣”的境界。其实一般财物的施舍不是根本的博施济众,因为那解决不了人类的根本问题,神圣的圣者所看重的是人的道德,博施济众当然也重在启悟人们重德行善,甚至走向返本归真之路,这才是真正所谓的“普度”、“济世”,这哪里是一般人或仁者所能想象的事呢?
 
范仲淹晚年被贬之后,用自己多年的俸禄积蓄在故乡苏州买了一千亩良田,用收来的租米赈济同族中贫困的人。有人很不理解他的做法,就劝他说:“你这样做,让子孙后代怎么办呢?他们会因为这个原因而怨恨你的。”
 
范仲淹叹了口气,说:“如果他们真的怨恨我的话,那他们也是太不了解我了。我给他们留下的是更宝贵的财富啊!”
 
  那人就问道:“到底是什么财富呢?”
 
  范仲淹回答说:“我从年轻的时候,就立下了志愿,要以天下为己任。但是长大以后,考中进士,做了官以后才发现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或者是仕途不顺,或者是困于地方难以施展才能,或者是官职太小而难以进言。后来虽然得以主持改革吏治,但是也因此而获罪,被贬谪到邓州。我的朋友滕宗谅因为得罪了一些宦官佞人,也被贬到岳州。他处理政事之余重修了岳阳楼,请我做一篇记。我当时很痛快的答应了。”
 
  那人插口说:“就是先生那篇众口传诵的《岳阳楼记》吧!先生写得实在太好了,尤其是其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真是警醒人心啊!”
 
范仲淹说:“这就是我当时所想的啊!如今天下百姓却仍然是无乐可言,但是我却已经老了,再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实现自己年轻时立下的宏愿了,现在我所能做的就只有尽自己所有的能力赈济族人了。”
 
《孟子·尽心上》里记载:“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精神:如果得志,我要造福于天下百姓。即使不得志,我也要洁身自好,绝不与腐败势力同流合污,而给后人树立好的榜样。
(责任编辑:大成至圣)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