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问:“如果有人告诉仁者,有人掉井里了,仁者听了一定就会跟随前往救人吗?”孔子说:“为什么一定会那样呢?君子可能会被骗去井边救人,却不会被迷惑而糊涂的跳入井里去。”
君子就一定要忙着到处救人吗?再危险都得去吗?而且要跟着陷入危险中才能救吗?否则就不是君子吗?这种想法反映质疑者的心性问题:君子利人利己,与人为善,应该受人尊敬,可是乱世恶人可能出于妒嫉,会有陷害君子、设陷阱和骗局要检验君子的想法,甚至以权势和自己认定的标准批判君子、诽谤君子、丑化君子,可见乱世的君子是多么难当啊!乱世恶人是多么难理解君子啊!其实君子怎么会像被迷了心窍的人想的那样,那么容易被迷惑,不察因由,不亲自认清真相,不经过理智判断,就一时冲动跳入井里去了呢?仁者不会完全没有智,智者也不会完全没有仁,所以君子绝不是可以任由他人愚弄的,更不是“好好先生”或“烂好人”,君子谨守法度,有他的威严,有所为,有所不为。
人各有命,自己应该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君子是出于善心救助他人。想想看:如果有人发生不幸,君子就一定要去解决,否则就怪君子,就好像医生就一定要免费去医好病人,否则就怪医生,甚至要羣起围攻君子、医生。这种想法其实就是乱世恶人的心已经很坏了,坏到和善的成了强烈对比,就要羣起欺善、害善了,容不下善了,但是在乱世中长大的恶人自己已经很难察觉到心眼那么坏了,以致于想法和说话往往似是而非,反映出许多心性问题,可是君子听得出来。
《诗经》中说:“天子的都城方圆几千里,百姓都愿意居住在那里。”又说:“黄鸟‘缗蛮’地叫着,栖息在幽密的深林里。”
孔子读到这些诗句的时候,说:“连黄鸟都知道最适合它栖息的地方,难道人还不如一只鸟吗?”
《诗经》中还说:“庄严肃穆的周文王,他的德行高尚美好,人们无限崇敬。”
周文王顺从天命,谨慎地治理国家;对待长辈谦恭有礼;对待弟兄亲爱友善;对待子孙后代和善而又威严;推行仁爱治理天下,百姓得以生活富足和睦,国泰民安。
做君主的,应当施行仁政,造福百姓;做臣子的,应该恪尽职守,辅佐君王造福百姓;做儿子的,应当孝顺父母,继承先辈的遗志;做父亲的,既要疼爱子女,又要严格要求;与别人做朋友,应该诚实亲爱。这些,都是人应该去追求的。
《诗经》中又说:“看那淇水的河岸弯曲迤逦,绿色的竹林茂盛优美;有文采的君子,就如同用锉刀雕刻过的象牙,用砂石琢磨过的美玉。庄重而严整,威严而亲切。这样的君子,真是令人终生不能忘记呀!”
君子专心求学,内心谨慎恭敬,仪态严整威严,外表正气凛然,德行高尚美好,尽善尽美,百姓们当然不会忘记他。
《诗经》中还曾说:“啊!前代的文王、武王,使人不能忘怀啊!”
前代的君王继承先人的法制与德行,发展先人的遗志,亲近君子,安抚百姓。百姓们丰衣足食,和睦安详。前代君主的德行如此美好,前代君王的功绩如此卓著,后代的百姓怎么会不怀念他们呢!
(责任编辑:大成至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