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儒学智慧 >

“惑”:《论语》的迷雾与光芒

2010-02-09 11:50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田忠辉
孔子40岁已成为一位具有独立见解的“智者”,掌握了不偏不倚的中庸方法,有独特的见识,再加之正确的处事方法,就可以少犯或不犯错误。
人生多“惑”,不免向先贤们请教,这让人想起了孔子说的“四十而不惑”。
 
孔子一生致力于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然而在40岁的时候,想在齐国推行“仁义礼乐”的愿望却落空了,无奈的孔子自齐返鲁。无心求仕,潜心自修,提出了“40而不惑”的主张,他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论语·颜渊》)又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同上)又说:“智者不惑。”(《论语·子罕》)又说:“40而见恶焉,其终也矣!”(《论语·为政》)在此,孔子描述的“惑” 的特征是感情用事,偏激,走极端,因此主张“不惑”,即理智,不偏不颇,40而不惑,表明孔子40岁已成为一位具有独立见解的“智者”,掌握了不偏不倚的中庸方法,有独特的见识,再加之正确的处事方法,就可以少犯或不犯错误。以上这一段说法,见之很多大众化的解读,也不新鲜。一般人做论,总是不由自主地已经将孔子先在的假定为圣人了,于是,他的一切观点都是“圣论”,人云亦云起来。
 
孔子和我们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别,人生本来波波折折,得意和失落是在所难免的,面对如此困惑,哭也好笑也好,该来的都要来,该走的留也留不住,我们普通人,只能事事随缘,随遂自然,免增烦恼,联系孔夫子因其政治理想的无法实现而时常留露出来的失望情绪看,其“智者不惑”的说法也不像是赞美,倒似自嘲。孔子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人,其出位之思总有左顾右盼的遮挡,“中庸”的说法多少有那么一点“前一脚后一脚”的感觉;不偏不倚这句话不过是一种说法,严格意义上的公正是不存在的,但是我们总不能因为说有了现实的不平衡、有了爱恨情仇的萦绕于怀、有了左右为难的选择就痛不欲生,“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有便有了,过多的徘徊于情感的两极,就会失去了阳光的感觉。
 
对于“惑”与“不惑”的理解,不是一过40岁,就突然之间不惑了;人生其实充满了困惑,不惑乃是对一次次惑的解决,一次惑的解决不意味着终生解决;因此,对“四十而不惑”这句话就不能执于“四十”这个年龄的界限,有的人一生都拿不起,亦放不下;有的人少年即阅尽红尘,满目沧桑。重要的是,承认人生的无奈,比如对死亡、对美、对爱恨情仇,承认我们的力量有时只能是苍白的无奈,人生行走在时间的缝隙中,连着苦难和幸福的两极,那座独木桥本就紧窄,又何必牵肠挂肚,徒然烦恼,只能使人生更加痛苦。孔子当然不是一个以儿女情长为天地之间最大事的人,这是时代的原因;但是孔子亦有自己的理想,对于自己的理想来说,是什么内容倒是分别不大,与我们凡夫俗子的蝇头之利的小愿望亦无分别,说到底,“中庸”与“执”是相通的,儒道佛也是相通的,人生到了至境,面对的是同样的拷问:这个飘忽的短暂的生命该如何着落?安置灵魂,找到位置,寻求行程中短暂的安稳和快适,是这些圣贤们之所以为圣的缘由;然而如果过于执着于圣训,那就距离圣人们的愿望远矣。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