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儒学智慧 >

“惑”:《论语》的迷雾与光芒(2)

2010-02-09 11:50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田忠辉
然而,这并不是孔子思想的全部,不是《论语》思想的唯一中心。 当下大众文化喜欢把作为儒家学说中心经典的《论语》的意义解说成心灵鸡汤,这是不
 
然而,这并不是孔子思想的全部,不是《论语》思想的唯一中心。
 
当下大众文化喜欢把作为儒家学说中心经典的《论语》的意义解说成心灵鸡汤,这是不全面的,“心灵鸡汤”也不是《论语》最重要的思想,这容易把人引向迷惑,难道两千多年的“圣书”其意义仅在于此吗?《论语》的真正光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士人乌托邦理想的思想体系;二是儒家治世思想的政治方略;三是士人自我成人的心灵之道。事实上,《论语》中核心的内容是儒家的乌托邦理想秩序的建构,包括后期儒家思想发展中的“仁义礼智”主要核心思想的阐释;另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在这一乌托邦理想基础上的政治行为策略,在对弟子的教诲中,孔子比较详细的阐释了自己的行政观点,以夫子赞赏的态度向弟子们展示了其政治理想。儒家士人在精神旨趣上留意“担当意识”,表现浩然之气,有一种忧怀天下,眷顾黎民苍生的气质。这种走向是排斥为帝王书、做家奴的思想的,在中国古代士人知识分子那里,“致君尧舜上”之“尧舜”并不是现实的帝王,而是三代之上有圣主的理想君主。这一“尧舜”,不但不是歌功颂德,而且还是对当时君王的一种“立法”之限制。这种价值观是士人理想的实现,是担当意识的实现,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价值目标,是外指的、社会人格的实现。后期儒家士人扮演了“政治中间人角色”,儒家士人凭藉文化知识参与意识形态建构努力而获得了一种社会定位的描述。
 
理解历史中的人物,当然是放到历史中去理解,所以不臧否历史中生活过的人,这是一种语境化的“同情”,对于中国文化中的公案,还是放到历史中去说的好。那些先贤都是人类绵绵不绝思考晶莹之链条中的一粒粒明珠,我们需持敬仰和尊重,今天我们把历史中的很多罪过归咎于孔子或儒家学说,这如果不是教化的需要,就是因为人们懒惰的恶果;历史只有拉开足够的距离才能有更清晰的面目出现,这不是感情所能够决定的;当然不排除历史的遮蔽,但是文化既有隐身和遮蔽,还有复苏和需求,这些文化自身的逻辑会在历史的某一个转弯之处默默的守候,真相偶一显现,其光芒会令人胆战心惊。儒家、儒家士人以及其参与意识形态建构都要放在具体的时代和文化语境中去阐释,脱离开具体问题的论述往往会搔不到痒处,泛泛而论,看似有理,实际却毫无价值。儒家文化不是一统的文化,在两千年的变化中呈现出极为复杂的面貌,有时思想甚至截然不同,因为中国特有的治学方式,这种叠加的文化呈递需要我们耐心的抽丝剥茧,方可穿透迷雾,捡拾到真金。对《论语》的解读,当以上述的思考进行,才能拨开迷雾,见其彩虹,这样的读书,似乎更恰切一些。
(责任编辑:大成至圣)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