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审视一个人的言行,考察他言行的原由、做事的方法途径以及他的经历,考察他的用心与一贯的为人处世的禀性,一个人的品质怎能隐藏呢?
一个人立身处世,必须了解他所生存的环境,必须了解与他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的人们。
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看他的言论与行为是否相一致,还要知道他的之所以这样说、这样做的原因,以及他的人 生经历;更要了解一个人言行造作的动机,他为人处世的一贯禀性。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甚至他的家庭、受教育程度、他的际遇、他的方方面面的背景资 料,如果掌握了这些,即可以全面观察并了解一个人,那么此人基本上就原形毕露,没有什么可以隐藏得了的。
连续三个关于由浅入深以观察他人的动词——视、观、察,层层深入细致而精微地考察一个人。从说行为的动机和居心。到做事的手段和途径。再细致到了解一个人的相关背景资料。
视其所以,就是看一个人的语言与行为表现。
观其所由,由字有原由、途径两个词义,是告诉我们,看到人表面的语言行动,且慢判断好坏,还要考察他这么说这么做的原因,还有他做事的方法是正确的、真诚的、光明正大的还是错误、虚伪的、鼠摸狗盗的。
察其所安,常听人以指责的语气问道:“安的是什么心?”,可见安字有“居心”“动机”的含义;还有两个词语叫“安之若素”“安于现状”。可见安字还有平 常的禀性的含义。告诉我们看到一个人说一句话,做一件事,要分析一个人当下的动机与用心,还要尽量了解他的过去,了解他的以往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 他的家庭历史,然后才能对此人作出正确的评价。
这是孔子教学生观人之法。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的了解和认识。但人总是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掩盖、伪饰、包装着自己,真正认识和了解一个人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我们身处在这个复杂的社会,每天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如何从光怪陆离的面孔下,发现其本性,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个大学问。如果不积极去探求他人的内心,只以他人的表面言行而轻信他人,往往得不到好结果。如有的人表面非常慷慨,但是事实上非常吝啬,一旦他达到目的,曾经的许诺顷刻间赖得一干二净。有的人表面非常清明廉正,但实际贪欲极强,色欲极大,不可不防。有的人表面热情相助,而实际是阴险拆台。
诸葛亮的《将苑》中说:“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辞辩以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 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翻译成白话就是:“一是通过考察他面对是非的抉择来看他的志向;二是通过辩论诘难来看他的应变能力;三是向他咨询计谋以观 察他的见识;四是告诉他祸难以观察他是否勇敢;五是让他喝醉以观他的本性;六是以利益引诱以看他是否廉洁;七是与他相约合作,看他是否守信用。”从古至今,从“义利”二字每每是考察人性的试金石。
孔子观人不从片面出发,而是详细考察一个人,作出综合评价。孔子能看到一个人的不足,同样也能看到一个人的长处。所以,孔子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很恰当。其中,最典型的是孔子对管仲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