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儒学智慧 >

饮食无求饱:孔子的十二条养生之道(3)

2010-02-27 10:48
来源:辽沈晚报 作者:纪连海
关于吃饭的十二条规矩 孔老夫子有没有什么不吃的东西呢?在什么情况下,不吃什么东西呢?为什么不吃这些东西呢?《论语乡党篇》记载了孔子提到的
 
关于吃饭的十二条规矩
 
孔老夫子有没有什么不吃的东西呢?在什么情况下,不吃什么东西呢?为什么不吃这些东西呢?《论语·乡党篇》记载了孔子提到的关于吃饭的十二条规矩。我觉得,时至今日,这十二条规矩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都值得包括营养学家和医药学家在内的所有人的借鉴。
 
  第一、“食饐(yì)而餲(ài),鱼馁而肉败,不食。”第二、“色恶,不食。”第三、“臭恶,不食。”第四、“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第五、“沽酒市脯,不食。”第六、“失饪,不食。”第七、“不时,不食。”第八、“肉虽多,不使胜食气。”第九、“不撤姜食,不多食。”第十、“不得其酱,不食。”第十一、“割不正,不食。”第十二、“食不语,寝不言。”
 
孔子提到的关于吃饭的十二条规矩里面,都包含了哪些应为包括营养学家和医药学家在内的所有人借鉴的养生智慧呢?我觉得,主要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不吃不新鲜的食物
 
主要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十二条规矩里的第一条“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饐”、“餲”两字的意思都是指我们所吃的粮食已经超过了它应有的保质期和保存期后,不新鲜甚至变质腐烂了,因此就不能吃啦。再说这个“馁”。孔子那个时代,把鱼的腐烂称为“馁”,把肉的腐烂称为“败”,大鱼大肉腐烂了,当然也不能吃啦。
 
我们再看这十二条规矩里的第二条“色恶,不食。”食物的颜色变得不那么好看了,在孔子看来,这就不能吃了。为什么呢?在孔子看来,颜色的变化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其更为深刻的内涵则是:很有可能变了色的食物已经从内部开始腐烂变质了。因此,要是吃了这样的食物,那是非常危险的。
 
第三条“臭恶,不食。”这第三条比前面说过的第二条还要厉害些。食物的气味已经变得恶臭不堪了,这当然是食物变质的非常明显的表现。这样的食物,当然就不能吃了。
 
第四条“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也与食物的腐烂变质有关。在那个时代,任何祭祀典礼都要用到“三牲”。所谓“三牲”,其实就是猪肉、牛肉和羊肉。而这祭祀典礼用到的“三牲”,一定要在祭坛上放置到第二天才可以被拿下来。此时,孔子的建议是,迅速地把这些祭祀用肉吃掉——千万不要等到第三天。
 
二不吃没有把握的食物
 
这一点,集中表现为这十二条规矩里的第五条和第六条。
 
先看第五条:“沽酒市脯,不食。”“沽酒市脯”,指的是从街市上买来的酒和熟肉、干肉。在孔子看来,从街市上买来的酒和熟肉、干肉是不能吃的。为什么呢?从街市上买来的任何东西都是不能让人完全放心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道理。这街市上买来的酒肉,谁知道它是怎么做出来的啊?
 
再看第六条:“失饪,不食。”“失饪”指的是烹饪的火候不足或者过头了——也就是说,这食物没有熟、夹生、熟过头了,在孔老夫子看来,就都不能吃了。
 
三不吃不应时的食物
 
“圣之时者也”,是亚圣孟子对于孔子饮食规矩的称赞。意思就是说,吃任何食物,都要注意节气时令和具体时间。这一点,集中表现为这十二条规矩里的第七条“不时,不食。”
 
这里的“时”,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一日三餐的具体时间;二是指具体的时令节气。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