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智慧:如何做好榜样(3)
2010-05-05 11:48
6 、躬行孝道,驰过敬美 【原文】子云: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论语》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炙。高宗云:三年其惟不言,言乃蔽。子云
6、躬行孝道,驰过敬美
【原文】子云:“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论语》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炙。’高宗云:‘三年其惟不言,言乃蔽。’”子云:“从命不忿,微谏不倦,劳而不怨,可谓孝矣。《诗》云:‘孝子不医。’”子云:“睦于父母之党,可谓孝矣。故君子因睦以合族。《诗》云:‘此令兄弟,绰绰有裕不令兄弟,交相为痛。’”
孔子说:“一个守孝道的人应该忽略父母的过错,敬重他们的美德。”《论语》记载孔子说“‘父亲死后三年,儿子仍然不改变父亲生前的主张,可以算是守孝道了。’高宗说:‘居丧三年不发表政令,一旦发表政令,天下人民都欢心喜悦。’”孔子说:“听从父母的命令而没有抱怨;如果父母有过错就不厌其烦地委婉含蓄劝谏,为孝敬父母不辞辛苦,这样的人可以称得上孝子。《诗经·大雅·既醉》说:‘孝子是没有缺憾的。’”孔子说:“和睦地善待父母前辈的亲戚好友,可以称得上孝了。所以君子因为待人和睦而团结宗族。《诗经·小雅·角亏》说:‘如果兄弟友爱,彼此轻松融洽假如兄弟仇恨,彼此互相坑害。’”
在古代中国,家国一体,行政伦理与亲子伦理几乎可以合一。儒家认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的伦理准则可以推及到所有的社会关系中。“四海之内皆兄弟”,整个社会的伦理关系都可以亲子血缘关系为基础,政治伦理也就是亲子血缘关系泛化。所以儒家伦理学说强调以“孝道”为根本,以“仁爱”为指归,以此来构建一个温情脉脉的礼乐社会。
在古代中国国家政治体系建设中,德高者为师为上是行政伦理建设的基本原则。只有道德高尚、为人师表的为师为上者才能以身作则。一个守孝道的人如能为师为官,他一定会将其伦理观念和处世态度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际关系中,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所以无论是先秦选士,还是汉代的察举,或是唐代以后的科举,遴选各级官员的一个基本道德准则就是“孝”。孔子认为一个守孝道的人是不会犯上作难的,因为在家守孝道,为官则可“移孝作忠”。尽管这种伦理观点在今天民主化社会中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是我们在选拔人才、干部时也有必要考察被选拔者对其父母、兄弟、家人的态度,这是为人德性的最基本表现。假如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不能做到“从命不忿,微谏不倦,劳而不怨”,怎能相信他对待上级领导真心悦服如果一个人对待妻子、兄弟不能关爱,不能和睦相处,怎么能相信他的为人处世会厚道古人所讲的孝道不仅包括对待父母的态度,而且还表现在和睦亲友、兄弟友爱等方面。
7、认清角色,端正言行
【原文】子云:“父子不同位,以厚敬也《书》云:‘厥辟不辟,吞厥祖。’”子云:“父母在,不称老,言孝不言慈。闺门之内,戏而不叹。君子以此坊民,民犹薄于孝而厚于慈。”
孔子说:“父亲和儿子不能坐在同等的位置上,这是为了增强对父亲的敬意。《尚书·太甲》说:‘做国君时不像国君,就污辱了祖先。’”孔子说:“父母健在时,儿女不能称自己老了,只能讲孝敬父母的话,不应该讲自己做父母了要对子女如何慈爱什么的。在家庭里,为使父母高兴你可以做一些嬉戏娱乐,而不应该在父母面前哀声叹息。尽管君子用这些防范人们不孝,可是还是有人薄于孝敬父母,而热衷于心疼自己的孩子。”
这一段话讲了四层意思。一是在父母面前的行为表现要恰守孝道,如在坐时不能与父母平起平坐,要分清主次尽管自己也老大不小了,或身体不如从前健壮,但不能在父母面前称老言累自己做了父母,固然疼爱孩子,但不能在父母面前讲有伤父母之心的过分爱子话题。二是继承了父辈的事业,就必须干出与职位要求相对应的业绩,不能辜负父母的信赖。三是居家之时,尽可能为父母高兴营造一些娱乐的气氛,哪怕是给父母做小孩子玩耍性游戏,但自己不能唉声叹气。四是人性爱子的自私重于对父母的感恩,在处理对待孩子和对待父母的关系上,人们总是在自己有了孩子之后,爱子心重于孝亲心。所以人们更应该在自己做了父母之后加强修养。古人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关注道德,提醒人们做人的德行多从心理情感上下功夫,在细微的日常行为上尊重父母。其实为官之道也是一样,对待老百姓要给予实实在在的关爱,这种关爱一定是真情的付出,而非一种虚情假意的政治表演。
(责任编辑:大成至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