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渊源(3)

2009-06-24 15:5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十、朴素的总体战思想《道德经》和《孙子兵法》中都有朴素的总体战思想。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八章中指出 :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

十、朴素的总体战思想《道德经》和《孙子兵法》中都有朴素的总体战思想。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八章中指出:“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高明的统帅可以通过战争以外的手段赢得胜利,这里面已经有总体战思想的雏形。孙武则继承和发展了总体战思想,他明确地指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武认为,对敌作战首要的是政治手段与谋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其次是外交手段,主要是指纵横捭阖方面的手段;再次才是军事手段,攻城则是下策了。战争只是政治的特殊表现形式,它是政治的延伸,而又归宗于政治,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这些基本原理,看来老子和孙武早就发现了。

十一、知己知彼、自胜者强老子和孙武都比较注重全面地看问题。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孙武则引伸到军事领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认识自己的弱点,克服自身的不足,使之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克敌制胜的前提,然后利用敌方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暴露出的弱点,举而胜之,这也是军事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老子和孙武也有精辟的见解。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孙武讲得更具体,他认为善战者应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全面认识和比较敌我双方力量的大小与分布情况,积极创造我强敌弱的形势,相机败敌。这是老子和孙武军事哲学的又一贡献,对后世的影响颇大。南宋名将岳飞在总结其军事生涯时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清代的曾国藩也说:“先求稳当,次求变化”。这些论述,前后间隔两千余年,这条军事的基本法则可谓没有变。

十二、辩证法思想在老子和孙武的著作中都有较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用全面的、发展的和能动的眼光看待政治、军事问题的变化规律,因而,他们提出的不少警句格言至今仍有极大的参考价值。老子认为事物都是相反相成、发展变化的,仅仅抓事物的正面,反而得不到正面,而善于纵观全局、把握事物的反面,因势利导,却可得到正面。例如:《道德经》中的“将欲敛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老子的“进道若退”也有这个意思,“进”是以“退”为条件的,“退”促进了矛盾事物的转化。《孙子兵法》的军事辩证法则,学术界的看法比较一致,全书中的字里行间闪耀着辩证法思想的光芒,这里不再赘述。

从总体上看,《孙子兵法》与《道德经》一脉相承。从文学修辞上看,这两部书均词约义丰、说理精辟、逻辑严密、文彩飞扬,妙语联珠;从哲学思想上看,《孙子兵法》直接渊源于《道德经》,孙武和老子一样也都是无神论者;而在论兵方面,孙武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饱含《老子》哲学精髓的《孙子兵法》不愧为世界兵书中一朵不朽的奇葩。

(责任编辑:绵蛮)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