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军事之府州军监
2010-04-06 11:52
军监都有两种,分别称为大军监,小军监。级别也不同,大军监和州府同级,小军监则否,与县同级。一般来说大军多,小军少,小军的来源是镇,待会我会再讲到。

州府军监并不是完全同级的,军监都有两种,分别称为大军监,小军监。级别也不同,大军监和州府同级,小军监则否,与县同级。一般来说大军多,小军少,小军的来源是镇,待会我会再讲到。大军的来源一般是小军升级,或是边疆军事需要,级别不能太低。但大军虽然说是州府同级,但管县的例子并不多,一般下面设的是堡和寨。小军又有两种,一种做为独立行政单位,属于州府,有直辖地,也管民。还有一些设在州府治所,如江州即有军额,军城在州城内,不管民,也属小军。
监,以经济目的而设,不但有与州府同级的,只有一个,云阳监。还有与县同级隶属于府州的(绝对不会属于军监),很多,还有隶属于县的,也不少。小监也有管民不管之分,和军类似。
最基本的一级行政区域为州和府,府可以说是州的特例。我们一总说吧。说到州府就不能说到唐朝,这是息息相关的。最开始,全国没有府,全都是州。即使唐朝建都之地长安,最早也只是雍州。后来为了表示与众不同,建西京,别称京兆府或长安府(只是因为首县是长安县),实际上并没长安府这一正式称呼,唐朝只有西京。当时同等待遇的有,北京太原府(龙兴之地,李渊起兵),东京洛阳府(洛阳,沿隋东都置)。长官,长安称京兆尹,太原洛阳称府尹,正式官称也没有府这个字,且府尹不常置,只以亲王为之。很快地,北京撤了,又变成了并州。东京则设东都留守。唐末至五代,有些州开始因为各种原因升格。如玄宗逃蜀,蜀州建南京,后废京改成都府。肃宗举义,改岐州为凤翔府(后又改回岐州,《江南逢李龟年》诗首句为“岐王宅里寻常见”可证),不一而足。皆因一时政治需要而设。可视为特殊的州。经五代而至宋初,全国共有十府。有宋一代,建府也不多,多因是入继大统的皇帝之潜邸而升州为府,如重庆府。但有一点,升府的州一定都是大州,军额也一定是节度州。所以,府完全可以看成州的一部分。以府统州和大规模地设府是元明的事了。
州,是最普遍的。州之上没有任何正规的行政区划。但不正规的行政区划则是一直有的。
隋开皇九年,并全国八百多郡为二百多州,一改东晋南北朝的一摊糟的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把以前的什么侨州郡县,空头州县全部革除,所有州县都以实地为依据,而不以户口为依据。但这样下来,中央直接掌握二百多个行政单位自然有困难,便有都督府之正规化。当时全国有三十州为都督府州,刺史兼都督(分大都督,中都督,都督三级)之职,分管各州。大都督府如秦,青,并,雍等,中都督府如蜀,杭,都督府如桂,广。各都督府所辖地域也称“某管”,如“桂管”, “广管”。都督府设都督,长史,司马等职。都督不常设,以亲王为之,杨广就是扬州大都督。多以长史为长官。司马为副职。下设别驾,参军,录事,从事,等等。这一制度一直用到唐初,秦琼,程知节,尉迟敬德等都当过都督之职。唐高宗时,废都督府。又成为实际上的州县二级制。唐朝有道的说法,始于太宗置十道采访使。分全国为十道,可见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但这不是正规的行政区划,只是一种习惯。北宋初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王存的《元丰九域志》基本上就是按十道的顺序来讲述的。但,这一行政区划并不存在。真正在州之上的,只有节度使,是比较固定的,即为为祸唐朝一代的节镇。节度使最初置于高宗时,以备西陲。旋设旋废。到武周以中宗睿宗两朝,渐成常设之职。所管的州也开始固定下来了。但在全国并不普遍。只在有军事需要的地方设。当时最大的四个节镇就是,陇西和范阳,卢龙,魏博(后三者又称河北三镇)。安史之乱后,战乱兼于内地,即使如江南,四川等没打仗地方,出于防备,也开始设节镇(不一定是节度使,可以是观察团练防御使)。到唐宪宗元和年间,全国除畿内,共分为四十七镇。此时,州刺史已经变成了节镇长官的属吏了。节镇的长官,一开始按照官职的大小,分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都没有隶属关系,职权都差不多。后来,各节度使开始对自已所管的州的刺史授予防御使团练使的职位,就开始混淆起来。总之一点,节度使(兼管内观察使)和观察使肯定是独立的。防团则不一定。使额固定于州。所以开始全国的各个州有了节度州(有节度使或观察使),防御州,团练州,军事州(只有刺史)之分,并一直沿用到宋金辽西夏。如宣州,长官应为宣歙等处管内观察使兼宣州刺史,一般就只称宣州观察使。节镇有两个名字,一个为节度名,如汴宋,魏博,卢龙,一般来说以地名称,另一个称为军号。如定海军,威远军,威胜军,等等。这些都是固定的。有时用节镇名,有时用军号,有些不太清楚的人就会搞错。只有节度镇才有军号,防团则无。手上没书,否则顺便把大的都写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