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车战的起源及兴衰之车战的衰落和战例

2010-04-22 16:23
来源:艺术中国 作者:秩名
驷马战车虽然称雄于商末至周朝,但是它本身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弱点。首先是车体笨重,全车只靠榫卯结合及皮条缚绑,容易损坏。同时驾御困难,御者靠双手执六辔,要靠专门训练

  车战的衰落

  驷马战车虽然称雄于商末至周朝,但是它本身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弱点。首先是车体笨重,全车只靠榫卯结合及皮条缚绑,容易损坏。同时驾御困难,御者靠双手执六辔,要靠专门训练。笨重的战车只能选择空旷平坦的原野,才能发挥威力,遇到山林沼泽等复杂地形,就无用武之地了。甚至田中种庄稼的田陇走向都对战车的行进有影响,所以战胜国常要战败一方改变田陇走向,以利其以后再次出兵时便于行进。在战斗中,常见因车马被林木绊阻而全军乘员皆遭敌俘获的事例。

  但是上述缺点还不足以使战车遭到淘汰。战车开始衰落,正是新兴的步兵和骑兵开始在战场上显示威力之时。同时战国末期钢铁兵器的出现和强弩的使用,也对战车极为不利。因此到秦统一后,战车已趋衰落。等到西汉时为了对付匈奴骑兵,大量使用骑兵以后,单辕驷马战车就彻底失去商周时作为军队主力兵种的地位,最终遭淘汰,退出战争舞台。 

  典型的战例——城濮之战

  发生于公元前六三二年的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一次典型的大规模车战的战例。

  城濮战时,晋军投入的兵力有战车七百乘,兵器装备齐全,分为三军:中军统帅是原轸(先轸),以郄溱为副,所统领的以晋的公族为主,为全军主力;上军以狐毛为将,狐偃佐之;下军以栾枝为将,胥臣佐之。晋侯在中军,他乘的战车由荀林父御车,以魏为车右。晋军的同盟军有来自宋、齐、秦诸国的军队,齐军由国归父、崔夭统领,秦军由小子慭统领。

  楚军的兵力大致与晋军相当,统帅是子玉,楚王没有在军中。子玉原统军围宋,后来楚王在申邑叫他退兵,指出晋侯在外十九年历经艰难,深知民情,不可轻敌,应按《军志》所说「适可而止」、「知难而退」。但是子玉不顾楚王的指示,坚持请战,还说「不敢说一定有功劳,愿意以此塞住奸邪小人的嘴巴」。因而激怒了楚王,少给他军队,唯有西广、东宫与若敖之六卒实际由他指挥。据《左传》宣公十二年记楚君之戎分为二「广」,每「广」有一「卒」,即「两偏」,一「偏」有战车十五乘,所以一广编制有战车三十乘。东宫,有人认为是太子的宫甲,也有人认为东宫即东广,也应编有战车三十乘。若敖之军是子玉宗族的亲军,六「卒」的每卒有战车三十乘,共计一百八十乘,也就是子玉军中主力西广、东宫、若敖之六卒合起来约有战车二百四十乘。当时一乘战车的乘员有甲士三人(左、右和御各一),随车有若干步卒,步卒的数量说法不一,但是从城濮之战后晋侯向周王献楚俘为「驷介百乘,徒兵千」,可知一乘战车附有徒兵十人。楚军的同盟军,主要有陈、蔡等诸侯国的军队。楚军也分为左、中、右三军:中军由子玉亲自统率,主力是若敖之六卒;右师以子上为将,统领有陈、蔡的军队;左师子西为将,以申、息两地的子弟组成的军队为主。 

  城濮之战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晋军示弱回避,借口晋侯在外流亡时受楚王接待,当时答应一旦晋、楚交兵,将先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约当军队行军一天的路程),所以晋军先向后退九十里。晋军将士因楚王不在军中,认为晋侯避让楚臣是耻辱。子犯解释说:出兵作战,理直就是气壮,理屈就是气衰。退避三舍,是晋侯报楚的恩惠言而有信,如果楚军还追进,则是国君退去,而臣下进犯,他们就理屈了。实际上晋军退避三舍,一方面向诸侯表明道理在晋侯一边,又激励了晋军将士仇视楚军的士气;另一方面,楚军围宋作战已久,士卒疲乏,远道而来力求速战,晋军退避,更使楚军锐气尽失,多想不继续打,只是子玉仍坚持作战,更使楚军意志消沉,战斗力减弱。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