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败后,为争取时间休整军队及孤立韩、魏,暂时停止出击,并主动与楚结好。齐为集中力量灭宋,亦与秦通好。二十一年(前294年),秦乘楚无力、齐无暇过问中原之际,大举进攻韩、魏。次年,白起在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歼灭韩魏联军24万(参见伊阙之战)。数年内连续攻占韩冶铁手工业最为发达的宛(今河南南阳)、邓(今河南孟县西)及魏之桓(今山西桓曲东南)、轵(今河南济源东南)等大小61座城邑,两国益衰。赵国有一支训练有素、机动力强的骑兵部队,成为唯一有力量与秦周旋的国家。秦昭王不满于称王而在宜阳自称“西帝”,尊齐滔公为“东帝”。中原各国恐两强联合,陷于被夹击的局面。魏与赵合谋,派李兑联络各国共同反秦。著名合纵鼓吹者苏秦,亦为燕国利益入齐游说,劝湣王取消帝号,共同反秦,使天下“爱齐而憎秦”(《战国策·齐策四》),以便乘机兼并宋国。二十八年(前287年),齐、赵、魏、韩、燕五国联军攻秦。五国目的不同,各有打算,进至荥阳、成皋(今河南荥阳境),即互相观望,不肯首攻。秦为破坏五国联盟,主动取消帝号,将前占之温、轵、高平归还魏国,将王公、符逾归还赵国。联军遂撤走。第三次合纵攻秦,未交战即告瓦解。
四十六年(前269年),秦与韩联军攻赵,在阏与被赵将赵奢击败后(参见阏与之战),范睢入秦,建议秦昭王实行“远交近攻”战略,以利于巩固占领之土地。秦遂将打击重点指向最近的韩、魏、赵。三十六年(前279年)鄢郢之战中,秦将白起以水攻歼楚军民数十万,迫其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四十二年(前273年),白起在华阳之战中歼魏、赵联军15万,迫魏再献出南阳地区(今河南沁阳以南、温县、孟县;地区);五十五年(前260年),白起在长平之战中,歼赵军45万;还攻灭西周、东周及义渠,蚕食了大片土地。这促使各国再度联合。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魏、赵、韩、楚、燕五国组成联军,由魏信陵君无忌指挥攻秦,在河外(今河南西部黄河以南地区)大败秦军(参见河外之战),并尾追至函谷关后撤军。第四次合纵攻秦之战获得了胜利。
联军的胜利,并未严重削弱秦军实力,亦未能遏止秦扩张势头。秦王政(秦始皇)继位后(前246年),吕不韦掌权,依旧采用远交近攻方针,五年间攻魏四次,攻韩三次,攻赵一次。黄河以北,全部占领韩上党郡,并重建太原郡(西至黄河,北至山西繁峙,东与燕赵交界,南接上党郡),切断了燕、赵与魏、韩间联系,并在战略上造成对赵、魏、韩三国侧翼包围态势。中原各国为打破不利局面,以图生存,尽最大努力于秦王政六年(前241年)再一次组成赵、魏、韩、燕、楚五国联军,由赵将庞暖指挥攻秦。秦新占区大,兵力分散,且人心尚未稳定。进攻开始顺利,深入至函谷关内,距秦都咸阳仅七、八十里的蕞地(今陕西临潼北)(参见蕞之战)。当秦集中兵力进行反击时,联军不支败退。第五次合纵攻秦之战失败。不久,秦王政亲政,用李斯“灭诸侯,成帝业”、“数年之中尽兼天下”(《史记·李斯列传》)的建议,加快了各个击破的步伐,不给各国再次联合行动的机会,合纵战略至此破灭。
编者按:在争霸的过程中,秦一直处于强势的地位。秦利用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在外交上的胜利。而其它六国则只能组成一个临时的利益同盟来对抗秦国。在这种情况下,六国焉能不败。
(责任编辑:大风起兮云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