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回望风雨飘摇中的祖国,深感国民精神的萎靡,转见日本军歌对培养其国民尚武精神的积极作用,不禁感慨道:“中国历代诗歌皆言从军苦,日本之诗歌无不言从军乐。”“吾中国向无军歌”,“于发扬蹈厉之气尤缺。”后来成为护国名将的蔡锷,当时更撰文痛言:中国“自秦汉以至今日皆郑声也”。
中国古代当然还是有军歌的,但总的实绩确实欠佳。
中国最早的军歌,当数《诗经》时代秦国抗击西戎入侵的一首《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怎么说没有征衣?我们将同披战袍。大王已下令集合,赶快准备好兵器,我和你同仇敌忾。不过此歌所唱,只是战前动员的情形,并没有出征作战的内容。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屈原所作《国殇》,开头四句写战士披坚执锐,战车迎敌,短兵相接,很像是一首沙场厮杀的战歌。然而,它整篇却只是祭歌,祭奠那些为国捐躯的阵亡将士,接下来便是战败的惨烈景象,“严杀尽兮弃原野”、“子魂魄兮为鬼雄”。
三国时,曹操命缪袭作鼓吹曲,于是有《魏鼓吹曲》组歌十二首《战荥阳》《获吕布》《克官渡》《定武功》《屠柳城》等;吴国让韦昭作鼓吹曲,于是有《吴鼓吹曲》组歌十二首《摅武师》《伐乌林》《克皖城》《通荆门》等。有人称其“字硬句坚,一扫沉靡,颇有些《长征组歌》的气势。”然而,这些都是战后的追叙,并非战时的军歌。如《获吕布》赞颂曹操率军东围临淮,生擒吕布:“获吕布,戮陈宫。芟夷鲸鲵,驱骋群雄。囊括天下,运掌中。”如《克官渡》歌唱曹军以少胜多,官渡一战,大破袁绍:“克绍官渡,由白马。僵尸流血,被原野。贼众如犬羊,王师尚寡。沙塠旁,风飞扬。转战不利,士卒伤。今日不胜,后何望。土山地道,不可当。卒胜大捷,震冀方。屠城破邑,神武遂章。”
南北朝时,与西魏对峙的柔然汗国有一首颇为大气的军歌:“茫茫瀚海,亲亲我家。滚滚尘土,悠悠我穴!朗朗乾坤,男儿热血,浩浩苍穹,佑我柔然!”不过,那是胡歌的译文,不是汉歌。
唐代边塞诗最能鼓舞军心士气可作军歌的,当数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和杜甫的“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千金买马鞭,百金装刀头。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其它所谓边塞诗,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陈陶)“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李益)“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刘湾),以及“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杜甫),表现战争残酷和征戍艰辛,披露军中矛盾,批评所谓穷兵黩武,都作不得军歌。而《秦王破阵乐》歌颂唐太宗打败叛军、巩固政权的赫赫战绩:“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也只是战后的颂歌,不是战时的军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