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歌的主旋律是什么?这是不用我们今天再来劳神费力地归纳的,古人早已概括得非常精辟,“建威扬德,风敌劝士”,这是东汉的蔡邕在其所著《礼乐志》论述军乐时提出的。[iv]将这八个字翻译成现代口语,即建树我军的威风,宣扬我军的正义,揭露敌人的邪恶,激励我军的士气。
主旋律的军歌,即狭义的军歌,军歌的主干。中国军歌史尤其是近代中国军歌史上的许多作品可以为例。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主旋律军歌则有《我是一个兵》《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等。
主干之外,军歌还有许多枝蔓,它们是广义的军歌,表现军旅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出操、演练、行军、宿营、站岗、巡逻,以及节假日、探亲、入伍、退伍,今天流行的《一二三四歌》《打靶归来》《迷彩谣》《士兵小唱》《巡逻走在霓虹街》《回家探亲》《穿上军装那一天》《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等等即是。广义的军歌表现军人丰富的心灵世界,如爱情、友情、亲情、思乡、述怀、言志,今天流行的《兵哥哥》《东西南北兵》《想家的时候》《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军营男子汉》《当兵的人》《好男儿来当兵》之类即是。
然而,当今的中国军歌,少狭义之作,多广义之作,不见主干挺拔,只见枝蔓丛生,在“主旋律”与“多彩世界”的关系上,比例失调,喧宾夺主。近半个世纪以来新涌现的中国军歌,缺少威武雄壮之气和金戈铁马之声,鲜有一往无前的气势和力量,像“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肩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以及“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谁敢发动战争,坚决打他不留情!”这些主旋律军歌已成绝唱,后继乏力。诚然,和平年代的军歌与战争年代的不同,不必老是“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但世界尚未大同,祖国尚未统一,国防形势有时还相当严峻,军队怎能没有新的“建威扬德,风敌劝士”的主旋律军歌呢?
一些流行的军旅之歌,一首首地单独看去,感觉可能还不错,不失为军旅生活的某一侧面的写照,表现了军人的某种情怀,自有其动人之处。但如果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军歌几乎全是这一类,那就不免有问题了。所谓“铁血柔情”,如果军歌只见柔情,不见铁血,那就不能不说是一种病态了。试看这些年最为流行的一些军旅之歌吧:
《军港之夜》,只见海浪摇着水兵睡觉,不见战舰乘风破浪,威镇万里海疆。
《再见吧!妈妈》,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你不要悄悄地流泪,你不要把儿牵挂”,歌中所写,几近杜甫《兵车行》里“爹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的情景。
《血染的风采》,“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你是否理解你是否明白?也许我倒下,将不再起来,你是否还要永久的期待?”军人只当慷慨赴国难,马革裹尸还,军歌怎能有这么多疑问,字里行间甚至隐含着反战情绪。
《说句心里话》,“说句心里话我也不傻,我懂得从军的路上风吹雨打”,“你不站岗我不站岗,谁来保卫祖国谁来保卫家”,说了半天,其实还是一肚子的无奈和吃亏的感觉。
《当兵的历史》,“十八岁,十八岁,我参军到部队”,军营倒像是夏令营,十八来,二十去,潇洒走一回。
《小白杨》,“小白杨,小白杨,它长我也长”,一首稚气未脱的军营儿歌。
《不要问为什么》,“为什么我们大路不走走小路?为什么我们不恋闹市钻山沟?为什么我们脚踏雷火不后退、面对死神不低头?”又回到了梁启超批评的“皆言从军苦”的旧题。尽管后面有“太阳疼爱我,月亮抚摸我,还有一支钢枪沉默在肩头”,还是难挽颓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