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烟起,江山北望,
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
心似黄河水茫茫,
二十年,纵横间,谁能相抗?
恨欲狂,长刀所向,
多少手足忠魂埋骨他乡!
何惜百死报家国,
忍叹息,更无语,血泪满眶。
马蹄南去人北望,
人北望,草青黄,尘飞扬。
我愿守土复开疆,
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
陈涛作词、张宏光作曲、屠洪纲演唱的这首《精忠报国》,并不被看作军旅之歌,但它比当今流行的那些缠绵悱恻的“军营民谣”,乃至队列歌曲,都更像是一首军歌。尽管其中某些表达可能不太准确,某些词句还可以斟酌,(其实也不必过于小心斟酌,想那蕞尔小邦、昔日藩属,也敢于来犯入侵,也敢于耍横叫板,想那百年衰败,帝国主义列强夺去了我国多少故土,纵开疆,又何妨?)当代军旅之歌所缺少的大气、豪气、阳刚之气,大国风范,上国声威,英雄主义,这里差不多全齐了。
也许,和平的年代产生不了铁血军歌,铁血的军歌只能由铁血的战争催生。然而,朝鲜停战后周边的好几次局部战争也没能锻造出新的声势雄壮的军歌,还是令人遗憾的。
刚与柔,雅与俗,这些风格范畴,不惟属于军旅之歌。就军歌而言,刚与柔,既是指内容,也是指风格。不是说军歌只能刚,不能柔,而是说军歌不能阴柔有余,阳刚不足。
当你的秀发拂过我的钢枪
别怪我仍保持着冷峻脸庞
其实我既有铁骨也有柔肠
只是那青春之火需要暂时冷藏
当兵的日子既短暂又漫长
别说我不懂风情只重阳刚
这世界虽有战火也有花香
我的明天也会浪漫得和你一样……
这首《当你的秀发拂过我的钢枪》抒写军人情怀的刚与柔,一问世就赢得一片喝彩。诚如军旅词人王晓岭指出的那样:“这是战士们真实情怀的表达,何尝不也是军旅歌曲的创作宣言。军旅歌曲重在阳刚之美,同时也有似水柔情,鸟语花香,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雅与俗,为两种不同的词风。雅者如诗,多用文言、典故,显得文雅、典丽而工整。俗者有民歌风,多用市井口语白话,通俗易懂,活泼畅快。这两种风格用于军歌,都可能产生精彩之作。
有一个有趣的例子。二月河所著历史小说《乾隆皇帝》第三卷第二十七回,记述当年一营清军夜唱军歌,其歌声雄壮齐整,唱的是官制凯歌:
旧闻天宇原知向,今詟雄锋不可撄。
一一颠颇尽泥首,夜来刁斗静无声!
阵合将军飞羽箭,战酣勇士掣雕戈。
降戎奉檄皆鹰犬,兔走山前得脱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