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刘备东征的真实目的和败亡内因

2009-07-02 17:33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刘备东征其实是为了避免一场更大的损失,这或许才是刘备东征的真实目的,因而刘备东征也是必然的,只是代价似乎过于沉重了。

章武元年秋七月,刘备“帅诸军伐吴”开始了他军事生涯中最为绚丽的演出--夸张地说,刘备是在马背上走完了他的一生,似乎他的八字不大好,从幽州到徐州,从冀州到荆州,最后是益州,辗转流离了大半个中国,才在西南一隅找到个了落脚点,而且这边屁股才刚坐热乎,前老巢“荆州”就给盟友孙权给端了,如此飘零颠簸了一生,刘备可谓“多灾多难”。他似乎是很不幸,然而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又是那么幸运,以至于屡屡惊而不险,从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到孙权,几次三番的换主子,却每次都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不惊,又能在恰到好处的时候换主人,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大抵他和天下所有的扫帚星一样,本身是不倒翁,只是缠上谁,谁的黑色日子就到来了,如此说来,刘备的这种幸运就不仅仅是幸运那么简单。

但是一个人不可能幸运一辈子,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滑铁卢。正如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寂静岭一般,刘备尽管早已经习惯了失败,但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失败却是他的谢幕表演,可谓“晚节不保”。不久前还沉浸在汉中大捷中的刘备,立即陷入了荆州被夺,东征惨败的痛楚中,此时的痛楚不再是以往失意那么简单,前后反差如此之大,对于一个政治家而言,想必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但东征真的可以避免吗?

对于东征的话题,三国大家们已经有过多篇论章了,败因在水军?经济?陆逊?或是仅仅在刘备本人?自古成则为王败则为寇,史载刘备东征是以惨败告终,难道东征真的是错误吗?在刘备看来,他不得不东征,因为根本没有选择,即便事先已经知道了此仗必败,东征还是不能取消,而且自己还必须亲自去。

取下益州后蜀汉集团内部可分为三大集团----原从集团、荆州集团、益州集团。

原从集团是幽徐时代就加入刘备阵营的,代表人物有关、张、赵、糜、孙、简,他们跟刘备辗转流离,背进离乡已经多年,也早就习惯了搬家,所以失荆州对他们来说,和失去徐州等地没有什么区别。,丢了就丢了,犯不着打赌,从这个意义上说,赵云当然可以从理性的角度劝谏,从他的角度来分析也完全是合情合理的。而赵去的意见大致可以代表原从集团的想法。

从荆州集团来看,自己的老家被夺自然是很不甘心,他们没有原从集团受的磨难多,更没有他们的心理承受力,而且失荆州使他们失去了和益州集团叫板的本钱,他们自然不会坐视不管,这也许就是诸葛亮默认刘备此次出征的最重要原因吧。

对益州集团而言,这些土著地主们本来就对刘焉老头带来的那批人和他们分羹争食已经很不满了,他们怎么能再容忍那些荆州绅士们也挤进本来就是僧多粥少的破庙,他们巴不得这些荆州绅士们回去自力更生,否则真是三个和尚没水喝了。

结合三个集团自身的小算盘,我们就不难理解刘备东征的必然性了,事实上他真的是别无选择,哪怕他明知道一定会败,明知道会让曹魏得利,但是经过权衡利弊,刘备清楚的认识到东征是必须的,哪怕仅仅是象征性的。何况东征未必会败,尽管经济不如对方,也尽管兵力未毕占优势,但是他们有一点是对方遥遥不及的,那便是士气。

再来说东征的人员部署 ,如果我们将刘备东征的人士部署和三大集团的想法相比较,我们能发现刘备真的是煞费苦心:

担任前锋角色的是将军冯习、张南、吴班等人,其中冯张都是荆州人,在刘备入蜀时的表现出色,否则也不能当上将军,只是由于蜀国不置史官的不成文习俗,才让这些英雄被遗忘。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