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论诸葛亮:中国汉末三国时期的智慧英杰

2010-01-08 11:0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一元一
本章节主角诸葛亮,一个中国人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人,一个被我们视为智慧化身的人,一个被罗贯中写神了的人,诸葛亮位居丞相十余年,是当时汉政权的实际一把手,故本文将诸

本章节主角诸葛亮,一个中国人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人,一个被我们视为智慧化身的人,一个被罗贯中写神了的人……

诸葛亮位居丞相十余年,是当时汉政权的实际一把手,故本文将诸葛亮也列入其中。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容貌甚伟,时人异焉”。诸葛亮和弟弟在隆中务农,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韬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

好,本章主角大致介绍到此,鉴于大家对诸葛亮的人生履历都比较了解,因此本人决定废话就不再写了,要写就写点大家不知道的东西;鉴于本人最近写的东西,点击率直线下降的原因,因此本人决定重新挖掘一下诸葛GG的花边新闻、八卦娱乐之类的东西,提高一下人气。当然,又鉴于本人没什么文化,基本上属于胡说八道型的,因此在座各位就当玄幻小说看吧。

写一个人通常是从头写到尾,比如说我今天想写谁谁谁了,基本步骤就是——1、出生:刚生下来有什么异样,比如天上有没有红光呀,脑袋长几只眼呀什么的,好比刘邦,出生的时候他妈梦见大蛇,这就很有必要写下来么。实在没什么特殊现象也不要紧,总可以写写生下来哭声大不大,打小儿用什么牌尿布什么的。总之一句话,什么事都要从娃娃抓起,名人的娃娃时代更有必要大书特书一番,要不我去哪凑字数。2、青少年时代:new b的人打小儿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这是套路。比如司马光砸缸,比如项羽十八扛大鼎。所以我总结出来一条真理:如果您家孩子和同龄小孩没什么区别,那请早别把他当盖茨培养,天生不是那苗子。回到写书,假如实在没什么可挖掘的,那也可以写写早恋搞对象之类的事么,也很吸引人的,比如说还是刘邦,史书上是这么写的,我简单介绍一下(绝对真实,绝对劲爆):刘邦和吕雉结婚前,绝对没有娶过别的女人,但有个孩子叫刘肥……。你看看,史书写的多好,这种事不多写,点到为止,各位看官您发挥想象力去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刘邦的事是浪漫故事?还是暴力犯罪?或者悬疑小说?慈善事业?当然也有可能是惊秫、成人也不为人知了,呵呵呵,这么写就叫水平,让人发挥想象力的水平。3、成熟期:这个时期没什么好说的了,就是一部奋斗史。4、大结局:也没什么好说的,大江东去浪淘尽。

先说说诸葛亮的隐居地。什么是隐居,当然就是逃离众人视野,让你找不到我,谁都知道我住哪,那还叫隐居呀。但隐居这一棘手的问题被诸葛亮本人给解开了,出师表里有一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本人都白纸黑字的写出来了,应该就问题不大了,但就这么个板上钉钉的事,后来也出事了。

由于出师表的原因,诸葛亮的隐居地在一开始就被官方定了性——陈寿的《三国志.诸葛亮传》里就记录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但到了南北朝时期,陆续的出现了襄阳说。就这样南阳为主,襄阳为辅的说法经过了上千年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这时由于对历史、地理等诸多问题的进一步论证,襄阳说大受热捧。到了近代,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襄阳说已成为主流。本人还是比较赞成襄阳学说的,为什么呢?我来一一列举理由:

出师表里还是那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上面的话就是说: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那个地方过着耕读的生活,在这个乱世不敢奢望被诸侯赏识,只求苟活性命就可以了。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下,屈尊前来,三次到我的小草庐中,询问我天下大事,让我十分感动,遂决定为先帝效命。

另《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在荆州,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上面的意思是:“诸葛亮在荆州,早上起床,常常抱着膝盖仰天长啸”、“诸葛亮在隆中耕读时,喜好吟诵梁父吟”、“诸葛亮经常把自己比喻成管仲、乐毅,当时的老百姓却认为:这孩子有病吧”

其中梁父吟是首诗: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宴子。诗词大意就是:齐景公时期,齐国有三个勇士田开疆,古冶子和公孙接。他们勇猛无比,为国家立下很多功劳,只是他们个性高傲而且狂妄,如果他们联合起来,足以威胁齐国王室的安全,这使得齐景公和晏子都很担心,于是晏子就设计了一个陷阱除掉了他们三个。一代贤相晏子,史学家认为他是一位善于治国,品德高尚的贤相。我们一般不认为齐国三位勇士之死是因为“一朝被谗言”,而是晏子为国除乱,而非陷害忠良。

管仲、乐毅就更不用多说了。管仲一代贤相,刚开始暗杀还在做公子的齐桓公(小白,棉花糖),但齐桓公命不该绝,没死成。后来齐桓公做了国君,听说管仲有旷世之才,便将流亡在外的管仲召回,不计前嫌、委以重任。最后齐国在齐桓公与管仲的联手下成为春秋第一代霸主,也是最名副其实的霸主。燕国虽有幸挺过春秋诸强兼并,活到了战国时代,但不论是春秋还是战国,燕总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习惯性的被人欺负。唯一雄起了一次就是燕昭王慧眼识人,拜乐毅为大将军。之后乐毅帅燕军攻克齐国70余城,最后打到齐国只剩2城。后来昭王殁,燕惠王即位,中了田单的离间计,调走了乐毅。乐毅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在燕国呆下去肯定被惠王处死,遂对手下说:我要是死了就有辱先帝赏识提拔我的名声,不如我背着骂名投奔他国。后来史学家没有骂乐毅不忠的,倒是都嘲笑惠帝无识人之明。

一个是《出师表》里诸葛亮自己说自己,一个是官方文献《三国志》别人写历史,放在一块比较就看出不一样了。《出师表》里诸葛亮的形象就是一个清心寡欲的人——也承认自己确实有才,但本来就是打算一直隐居,不问世事。要不是你爹地当年堵在我家门口不让我出来,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告诉我:先生请您睁开眼、看我多可怜。要不我才不出来着这罪呢。而《三国志》里诸葛亮的形象就是——仙人。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想想这么个画面,诸葛亮大帅哥,生活在一个环境优美,远离世事的小山村里,周围山清水秀、环境怡人。早上起床,披星戴月的出门,在晨雾中坐在山脚的大石上,对着远山呐喊:啊~啊~~啊~~~啊~~~~……翩翩美少年,还是很有意境的画面。但诸葛亮为什么这么做?他是在晨练吊嗓子么?其实不是,这是风俗,当然不是普通人的风俗,而是风雅人的风俗。我前面说过,魏晋之风在这一时期形成,这种风雅可以说当时的时尚,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时尚,就像现在有钱人抽烟要去烟吧一样,普通人不懂得。但这里的诸葛亮,我认为不是为了追求时尚,不是为了讲究风雅,而是一种推销自己的手段。用今天的话就是,好比谁家的小姑娘特漂亮,那父母赶紧的买化妆品,最好的、最贵的那种,使劲捣腾,再把照片发网上,找个把记者一个劲的炒作写文章,昨天还是易建联女友,今天就和孙悦玩车震,总之一句话:提高知名度。渐渐的,你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丫头变成了被人瞩目的清纯小美女,这时有几个导演、叫兽什么的看上你了,把你潜规则后,你就可以拍电影做广告,从此功成名就大功告成。基本上诸葛亮走的也是这个路线:这种意境、这个美少年、接触后发现如此才识,从此被人推崇,一样一样的。经常吟诵梁父吟就好理解了:一首诗,背个一遍两遍就行了,或者兴致盎然时拿出来读读也可以,可动不动就吟那就有点太过频繁了,这能说明什么呀,说明一种报复?一种理想?也许吧。当时诸葛亮是在耕读状态,要吟也吟点:锄禾日当午之类的嘛,还比较现实些。自比管仲、乐毅,那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肯定,是一种自信,更是希望像他们一样,能遇见识人之人。将自己比作管仲、乐毅,不是为了像陶渊明那样,过一种闲云野鹤般的生活,而是为了像晏子那样,成为贤相,为国为民匡扶正义。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