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到此我们就把诸葛亮最爱干的三件事联系起来了:一个在乱世里失去双亲,和弟弟只身来到荆州,毫无社会关系的年轻人;一个有旷世之才的年轻人;一个以贤相晏子为偶像的年轻人,为了能吸引世人的注意,在小山村里,孜孜不倦的做着个人品牌的推广工作。所以我说,诸葛亮的出师表有点吹的意思,不求闻达于诸侯是假,青史留名是真呀。但怎么感觉这句听起来不像好话,那我澄清一下,这个青史留名不是石敬瑭为了一己之私而留给后人的骂名,而是天生我材必有用,为苍生开创太平之治的善名。事实证明,他确实做到了。
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老先生。黄承彦的老婆是蔡氏,蔡氏的亲妹妹也叫蔡氏,是荆州牧刘表的老婆、荆州大户(最大的大户)蔡瑁的姐姐。所以说在荆州,黄承彦有面子,说话好使。诸葛亮的自我推销很管用,竟然让黄承彦这么一个土皇帝的姐夫看上了,后来通过接触,发现诸葛亮更是能力不凡,越发喜欢,因此就有了我们熟知的“C女配A男”的故事。相传诸葛亮第一次到黄承彦家,一进门看见一个木头管家,给他又是带路又是端茶的,好是奇怪,后来黄承彦告诉他,这是我女人黄月英做得木头小人,又将黄月英的相貌跟诸葛亮说了一下,问他愿意不愿意娶她。诸葛亮说:你闺女很有才,我愿意。就这样,两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日后,黄月英在内政外交的方面,帮了诸葛亮很大的忙,木牛流马也是受到黄月英的启发。这是我们熟知的故事啦,当然,小木人肯定是假的了,其他的东西都是真实可信的,这也印证了一句话:找伴侣千万别看长相,因为相貌是贬值的东西,只有内在才能恒久远。这点诸葛亮夫妇很好的进行了诠释。
不过说实话,我觉得诸葛亮虽说是看上了黄月英的才华,但更是看上了黄承彦的社会背景。我们都知道,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混,有背景是很美妙的事,而且背景越大越好。诸葛亮,任你再怎么有才,没人知道肯定不行,没人挺你肯定不行。攀上了黄承彦,就等于一步瞪了天,混到了荆州的上流社会,以后贵族之间搞个party什么的就能有你诸葛亮一份,这样不知不觉间又关系生关系,认识更多权贵不说,还能通过他们掌握不少小道消息。再发挥八面玲珑的本事,让人人喜欢,提升知名度,通过别人把诸葛亮的大名传向四方。后来证明,诸葛亮就是这么做的。
所以总结:诸葛亮清心寡欲是假,冷眼旁观是真;隐居蛰伏是假,伺机而动是真;爱上黄月英是真,看上老丈人更是真。
综上:诸葛亮想出山。
写了这么多看似和隐居地无关的东西,其实只想从诸葛亮当时的心思来考虑这个问题。襄阳,荆州当时的行政中心,隆中距襄阳20里左右,便于往来,便于进城学习交流,便于和名人交往,故便于名扬四海;南阳距襄阳500里,史书记载,诸葛亮隐居时,南阳城下时常打仗。从地理上讲,南阳更时候隐居,襄阳更适合伺机而动;从居住环境上讲,襄阳城外隆中比较安静,经常打仗的南阳比较吵闹。再配上上面分析的诸葛亮其实想出山奔事业的想法,要是你,会是住在哪里呢?
鼓捣完了隐居的问题,也顺便把诸葛亮做了个定性评价,就是:诸葛亮并不清心寡欲,他不是神、是个有抱负的人。
好了,诸葛亮出山了,从此与刘备手拉手,一起奔向幸福的明天,可以说是刘备成就了诸葛亮,同时诸葛亮也成就了刘备。
当然,这时的情况还是很危急的。刘表病故,曹操帅大军兵不血刃的拿了荆州,就像我们前面说的,刘备又开始过上了抱头鼠窜的生活。我们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啊,诸葛亮和刘备骑在马上,一起甩着大鼻涕往东奔,诸葛亮哪见过这架势,刘备一看就赶紧安慰这位新科军师:先生没事,别害怕,老子当年在哪哪哪遇险的时候,情况比这危急……。诸葛亮回头看着刘备想:这就是我主子呀……。(呵呵,纯属虚构)
所以要问了,诸葛亮不选择曹操、不选择孙权、不选择刘表、不选择刘璋,偏偏选中了没有自己的根据地,只有一个皇叔的虚名,过去经常是这家住两天、那家呆三日,没事就玩玩看谁跑的快的刘备呢?(当年刘备被曹操打的连老婆孩子都顾不上了,这次也一样)。难道他天生喜欢刺激?喜欢冒险?喜欢跟人躲猫猫?
我们先看曹操啊。曹操是当时有名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之人,曾多次颁布求贤令,并且是三国时期唯一一位打破门阀观念,英雄不问出身的君主。纵观整个三国时期,论人才储备,曹魏第一,也使司马家族捡了个大便宜,能够完成统一。如果诸葛亮投奔曹操,论能力,一定会跻身新五大谋士之列,这点是毋庸置疑的(曹操早年五大谋士排名:郭嘉、荀彧、荀攸、贾诩、程昱。当时郭嘉已亡)。论实力,曹操更是最强最暴力,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统一天下非曹操莫属。并且当时曹操有一张最他妈好使的政治牌——皇上。如果按封建皇族的标准来看,什么袁绍、袁术、孙权、刘备的,那都是国家分裂分子,一点没错。所以曹操出兵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是正义之师,也一点没错。最主要的是,当时曹操绝对没有反心,投奔曹操就是投奔皇上,投奔别人那绝对是助纣为虐,就好比现在你去投奔达赖一样。所以说,选择曹操,绝对是当时最好、最明智、最正义的,但是,诸葛亮放弃了。Why?诸葛亮本人没说,我们只能猜,我想啊,诸葛亮是那种要大权独揽的人,如果投奔曹操,天天和那帮天才争权夺利,他不想要这种生活。结合刘备死后,诸葛亮掌权的情况看,这种想法还真他妈挺对的。当时刘备白帝城托孤,一个是诸葛亮,还有另外一个呢,叫李严。但刘备死后,诸葛亮实际掌权,李严被一贬再贬。托孤时,李严被封为都乡侯,授予符节,加官光禄勋,后因诸葛亮出兵汉中,故李严负责后方事务,移住江州办公,由护军陈到驻守永安,归李严统属,注意了,这就是传说中的明升暗降,永安,地处偏僻,远离成都,不在政治中心,你给我滚的远远的。后李严升迁为骠骑将军。诸葛亮出兵祁山,李严督运粮草不力,于是不顾前线司马懿已经断粮的大好形势以及诸葛亮的预定三策,派遣狐忠、成藩通知诸葛亮撤军,使蜀军北伐被迫终止。在诸葛亮及蜀汉众臣的要求下,李严被废为平民,流放至梓潼郡。李严在被流放其间,一直“安奄没齿”,期待有诸葛亮再次起用他的机会,但当闻知诸葛亮病逝于伐魏前线,认为后人不会再次起用他,于是激愤病死。按当时诸葛亮对李严的评价:可与东吴陆逊一比。但就是这么一位能和名将陆逊比拼的人,我们后人竟对他没什么印象,唯一一次露脸还是和诸葛亮对着干。不过细想想也没什么,这就是政治上的斗争与倾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诸葛亮成了所以是正义,李严败了所以可以使劲往黑了描。并且诸葛亮在成都丞相府开府办公,刘禅就等于一个摆设,基本没他什么事,因为诸葛亮开府的同时,刘禅没开府,一个幕僚都没有,那他能干嘛。并且中国每朝每代都是设史官的,像司马迁先生就是史官,记录历史。这些史官有时也是些狠角色,比如有一次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坐在地上郁闷,一个大臣看见了就问:皇上,您老坐这玩什么呢?赵匡胤就说:唉,你不知道,今天我干了件糗事,倒不是怕百官反对,我是怕史官写进历史里,让后人耻笑。看见了吧,史官有时是很有能量的。但是,三国时期,蜀国没设史官,这人们就不禁纳闷了,刘备当皇帝短,没时间鼓捣这事,诸葛亮在位十余年,怎么就不设史官呢?也许答案就是,诸葛亮的专权是不想让后人知道的。所以我说,曹操能提供的环境不适合诸葛亮,故,他放弃了。
还有一个好去处就是孙权那边。孙权的知人善用是出了名的,并且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当时就在孙权手下任职,颇受重用。结合出来混找靠山的原理,诸葛亮去江东也是不错的。呵呵,但是同上,孙权也被pass了。
刘表离诸葛亮最近,就在眼皮底下,我感觉凭借老岳父的人脉关系,诸葛亮的大名在荆州上流社会里应该是小有名气的,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刘表一直也没个表示,这应该让诸葛亮很受伤,什么叫知遇之恩,你不知遇,我也不用报恩。并且刘表胸无大志,虽说荆州治理的很好,但没有走出荆州一争天下的雄心。对于这样的君主,诸葛亮是看不上的。
刘璋就更不用说了,隆中对里重要一步就是拿下益州,所以刘璋的命运一开始就被诸葛亮定性了:你必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