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阙亮剑
关于白起的发迹史,史料未有涉及。虽然具体细节我们无从得知,但大致情形还是可以推测而出。他大抵生于一穷乡僻壤之地,却不甘于平凡的人生,渴望实现建功立业之理想,并就此改变自己的命运。
没有良好的家世,缺乏正统教育的熏陶,唯有在战争中以命相搏才可获得人生的转机。于是他毅然挥别双亲,投身军队。他所在的秦国乃战国七雄之一,且历经数代明君之经营,实力早已极度膨胀,而刚即位的秦昭王又雄才大略,志在天下。频繁的战争无疑为他积累军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他作战勇猛,积极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很快,他便步步高升,并逐步走上了统率之位。
秦昭王十三年(即公元前294年),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年份,它既是史料中白起人生坐标的起点,也是韩赵魏走向衰落的开始。正是在这一年,韩襄王与魏襄王相继辞世,而赵国也陷入了惠文王与公子章的朝政纷争。趁此机遇,秦国开始兴兵攻打韩国。
战国诸侯称雄示意图。就地理方位而言,秦国偏处西部,远离中原腹地。因此秦国欲想东进中原,进而一统天下,必须首先扫除韩国这个眼中钉。
这场战争,乃是史料记载中白起的处子战,此时的白起位居左庶长(在秦国二十等军功爵制中位列第十级)一职,已属军队的中级官吏,统领着数千人马。战争伊始,秦国军方便将突破口放在了韩国重镇武使,而白起则被派往另一侧攻打新城。能够为主帅所看中,足可见当时的白起业已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华,且为高层所认知。而白起也自然不负众望,亲帅数千人马势如破竹地攻下敌方的桥头堡新城。处子战的轻松得胜,令白起声名鹊起,其爵位连升两级,是为左更。
虽然白起早早崭露头角,但欲想扬名立万,在他当时的位置上可能性毕竟微乎其微。但是秦国政局上的一次变动,却让他受益匪浅。当时秦相楼缓下台,穰侯魏冉继任相国之位,总理朝政。一朝天子一朝臣,相国的更替同时带来了一些重要职位的变动。有的人黯然离去,有的人则平步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