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随着重甲骑兵的崛起,适用于骑兵装备的“两当铠”极为盛行,逐渐成为铠甲中的重要类型。所谓“两当铠”是由一片胸甲和一片背甲组成,因为它的形制和服饰中的“两裆(liǎng dāng)”形状相似而得名,两裆古代指背心。这种铠直到隋唐仍很盛行,唐代还盛行“明光铠”。据《唐六典》记载,唐朝的甲制共有13种,其中明光铠、光要铠、细麟铠、山文铠、乌锤铠和锁子甲都是铁制的。“明光铠”的前胸和后背各有一面像镜子一样的金属圆护心,太阳照射时即闪闪发光,因此得名。锁子甲是一种用铁链衔接,互相密扣,缀合而成衣形的铠甲。这种甲穿起来柔和便利,比大型坚甲轻松。为适应步兵野战的需要,在唐代供步兵使用的步兵甲有了很大发展。据《通典》所记,当时每队战士有60%的人装备有铠甲,而汉代军队披铠甲的士兵仅占总数40%。这种步兵甲的基本形制是:身甲前后片在双肩上用带联扣,两肩所覆披膊作兽皮纹,腰带下垂有两片很大的膝裙,上面叠缀着几排方形的甲片。宋代的“步人甲”就是由这种铠甲演变而成的。唐代的甲虽然种类繁多,式样各异,却主要供骑兵穿着,战马一般不披甲,这样在作战时骑兵机动性大,以轻捷快速而取胜。另外,唐代制甲,还讲究外观华美,往往涂上金漆或绘有各种花纹。唐太宗李世民还是年轻将领时,曾身披金甲,陈铁骑1万人,甲士3万人,在太庙前举行凯旋礼。那时仪仗典礼等隆重场合下都有金盔银甲的壮观场面。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写下“金锁甲、绿沉枪”的诗句。宋代大诗人陆游的《出塞曲》也有“三军甲马不知数,但见银山动地来”的名句,形象地描绘了众多兵士身着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像银山一样烁烁发光的壮观景象。
宋代铠甲有钢铁锁子甲,黑漆顺水山字甲,明光细网甲,明举甲,步人甲等。还有一种十分坚精的铁甲——一瘊(chóu)子甲,是青堂(今青海省西宁市附近)羌族人民制造的。这种甲柔薄坚韧,甲片呈青黑色,光亮得可以照见毛发。当时有人做过一个试验,在50步以外用强弩射击,结果任何强有力的弩箭射都不透这种甲,其中只有一支箭射入,经检查,原来这支箭是射在穿带子的小孔里,射进的铁箭头竟被甲铁碰得反卷起来,可见其坚硬程度是相当高的。这种铁甲,是用冷锻法加工出来的。当甲片冷锻到原来厚度的三分之一以后,在它们的末端留下像筷子头大小的一块不锻,隐隐约约像皮肤上的瘊子,所以叫“瘊子甲”。铠甲发展到宋代已经非常完善并形成了一定的制度。
在我国古代,铠甲是军队的主要防护装备,所以它的生产一直由国家控制。唐代专门有生产铠甲的“甲坊署”;宋代设有南、北作坊。据《宋史·兵志》记载:一套铠甲总重量为45至50斤,有1825枚甲叶,需要花费120个工作日才能做成。可见那时生产一副铠甲是相当花费工时的,首先要把铁锻打成甲片,此间需要经过打札、粗磨、穿孔、错穴、裁札、错棱、精磨等多道工序,然后再用皮条编缀成整领铠甲。铁甲虽然防护能力很强,但份量很重,兵士穿上全套盔甲,再加上随身携带的必需用品,负重足有百斤以上,再拿着兵器行军作战,其负荷之重,操劳之苦是难以想象的。可以使我们联想到古代边防士兵武装得像钢铁机器人一样,艰难地守卫着边关的情景。除此之外,铁甲还有一个缺陷是帖近身体的一面也十分坚硬,常常会磨伤皮肤。宋朝时,在铁甲内面衬上绸里,后来又在甲衣内穿上絮有棉花的“胖袄”,以防止磨伤皮肤,“胖袄长四尺六寸,装棉花绒二斤,裤装棉花钱半斤”。战士穿上棉袄棉裤,外罩铁甲衣,若是在冬天寒冷的地方,既保暖又保险,可算是享福了;可若是在炎热的夏季骑马作战,真如身陷蒸笼一样,整天浸在汗水里,还常常生虱子,甲士辛苦之极矣!身穿铁甲的将士行动十分不便,上下马都靠别人扶持,在皇帝、要臣面前无法行跪拜礼,只能拱手作揖致礼,所以军礼规定“介胄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