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以后进人了以铁兵器为主的时代,骑兵成为战争力量的主角,舟师水军参战也更多了。这就要求作战指挥必须加强步、骑、水军的配合作战。从汉到隋曾多次发生像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这样大规模、多兵种大集团的配合作战。在这些战争中,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的结合,谋略与决策的运用,以及作战指挥艺术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战争的发展使得战略战术的运用和指挥艺术都得到高度发展,战略思想也日臻成熟。诸葛亮的《隆中对》成为当时战略决策的一代楷模。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总结军事斗争经验的兵书。其中汉初出现的《黄石公三略》和后来的《李卫公问对》等,是传世的重要著作。《三略》是一部从政治与军事关系上论述战争攻取的兵书,它进一步阐述了“柔能制刚,弱能制强”的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并指出最高统治者必须广揽人才,重视民众与士卒的作用。《李卫公问对》一书,联系唐代初期的战争经验,对以往的兵书进行了探讨,对《孙子》提出的虚实、奇正、攻守等原则及其内在联系,作了比较辩证的论述,而且在某些方面提出了更新的见解,发展了前人的思想,深化了先秦某些用兵原则的内涵。特别是它论从史出,以史例论兵的研究方法,开创了结合战例探讨兵法的新风,受到历代兵家的高度赞赏和效仿。
4.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体系化(宋—清前期)
公元960年到1840年,历经宋元明清(前期)四个朝代。这期间,中国封建社会已进人后期。火器逐渐普遍使用使战争进人了冷、热兵器并用的时代。宋朝从建国之初,就面临着民族矛盾扩大、阶级矛盾激化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剧的局面。因此,当政者为了维护统治,确立了兵书在社会的正统地位,武学开始纳人国家教育体系。北宋中叶开始重视武事,开办武学,设立武举,发展军事教育。统治者为了教习文臣武将熟悉军事,命曾公亮等编篡《武经总要》,总结古今兵法和本朝方略,并颁布《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和《李卫公问对》为《武经七书》,官定为武学教材。武举的设立,武学的兴办,武经的颁定,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繁荣了军事学术。
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历经漫长的丰富和发展之后,走上体系化的时期。其主要表现是兵书数量繁多,门类齐全;兵书概括性强,自成体系。成为我国古代兵书数量最多的一个时期。据《中国兵书总目》统计,宋元明清(不含近代)兵书总共有1815种,占我国古代兵书总数的3/4 以上。而且内容丰富,分门别类地概括了军事思想的各个方面,形成逻辑性较强的比较完整的体系。
(责任编辑: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