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战争观(五):战争胜负因素(2)

2009-07-17 16:35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佚名
文武二途,舍一不可,治国治军亦然。

(三)文武二途并重

“天下幸而无事,则所重在文;不幸而有事,则所重在武”(《登坛必究·卷十六·缉经武说》),“文武二途,舍一不可,与时优劣,各有其宜;武士儒人,焉可废也!”(《帝范·卷下〈阅武篇〉与〈崇文篇〉之结语》),文治与武备是建国的两种途径,缺一不可。二者随着时势的不同而表现优劣,各有其适宜的条件。武士、文人两种人才,决不可以偏废。国家“不可以武而废文教,亦不可以文而弛武备。文武并用,久长之术。”(《明太宗实录·卷九十二·永乐七年五月庚寅》)。国家当然不可以因为强调军事建设而废弃政治,也不可以因为重视政治建设而放松军事。政治建设与军事建设必须同时并举,才是长治久安的长远国策。古人所说的“文德”,主要指“仁”与“义”,属于政治范畴。关于“义”的重要性,吴子说:“凡治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吴子·图国第一》)。文德对于国家,“修之则兴,废之则衰”(同上)。所以“成汤讨桀而夏民喜悦,周武伐纣而殷民不非。举顺天人,故能然矣。”(同上)。被讨伐国的老百姓,不因被讨伐而激怒、反抗,反而高兴,这是在政治上顺天应人的结果。历史上,“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废武,以灭其国。有扈氏之君,恃众好勇,以丧其社稷。明主鉴兹,必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故当敌而不进,无逮于义矣;僵尸而哀之,无逮于仁矣。”意思是说,古时承桑氏的君主只知修文德,而废弛武备,最终亡国。有扈氏的君主,仗恃人多呈其武力,也同样亡国。所以贤明之君,既要内修文德,又要整治武备,二者并举,才能强盛。对于“义”,也不能片面理解。对于来犯之敌,大敌当前,当进不进,就谈不上义。如不能战胜敌人,全军覆灭,扶尸哀痛,就不配谈“仁”。可见,对于文德与武备,虽有主次之区别,但决不能偏废和顾此失彼。

文武二途,舍一不可,治国治军亦然。

《墨子》曰:“故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墨子·七患第五》)。粮仓里如果没有储备的米粟,不能对付荒年的饥馑,武库里没有储备的兵器,即使是正义的一方,也不能征伐非正义的一方,因为战斗力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所以,“甲兵之本,必先于田宅”(《管子·侈靡第三十五》)。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