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船坚炮利”的技术和先进的“养兵用兵”方法不断战胜中国传统军事优势的严峻实现,中国各阶层、各种人士都意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其中一个著名代表人物,是时为布衣的魏源。他呕心沥血编著成长达百卷的著作《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了世界五大洲数十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深刻总结了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这部著作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代民主思想的萌芽,并为后世的维新思想的出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魏源的诸多主张也具有盲目仿效西方的局限性。魏源等人并不了解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科学进步的原因,对西方军事也缺乏深层次的把握,因此,他对于如何“师夷之长技”的许多建议,带有明显的全盘照搬西方的倾向,基本上是不可行的。魏源称赞西方人制器精利,却不知道从社会环境和社会制度上找原因,只能归之于人的性情和用脑方式。他认为中国只要官办船厂、炮厂仿制西式武器装备,就能解决武器装备和海防问题,也是一种脱离中国实际的幻想。
与此同时,中国统治集团中的一些有识之士也开始把目光转向学习西方上来。他们主张严修武备,坚决抵抗外来侵略。一部分官僚,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开展了一场以学习西方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自强”运动,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开办工厂,制造枪炮和战舰,并购置洋枪洋炮,装备和训练军队,聘请外国军事教官,指导军事训练,讲授西方军事学术,并派留学生出国学习军事科学,翻译和编著多种军事书籍,从各方面介绍西方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1911年潘毅等人翻译的《大战学理》,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在中国的最早译本。但是,清王朝统治集团虽然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总的指导思想,但带有相当明显的生搬硬套的特点。
分析表明,中国的军事变革必须紧紧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和军情。尤其今天,世界军事强国军事变革的理论、模式蜂拥而入国门,如果忘记了中国自身的特殊性,盲目追逐西方新概念、新理念、新模式,就会最终导致军事变革的失败。
(责任编辑: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