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中国古代军队面面观(七):骑兵(3)

2009-08-01 11:19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郭建
北朝极端重视骑兵的传统也影响到隋唐。唐太宗是一位轻骑兵(指人披甲、马不披甲的骑兵,人披的甲是两当铠为主,主要遮蔽胸部,或者也叫胸甲骑兵)

北朝极端重视骑兵的传统也影响到隋唐。唐太宗是一位轻骑兵(指人披甲、马不披甲的骑兵,人披的甲是两当铠为主,主要遮蔽胸部,或者也叫胸甲骑兵)奔袭战术的积极实践者。他在建立唐朝过程中东征西讨,很多战役都是他亲自率轻骑兵奔袭、突击而获胜。唐代也是古代汉族皇朝军队骑兵的鼎盛时期。按照《通典》所载唐初大将李靖的说法,唐代军队的标准编成是骑兵要占到战斗部队的30%。而盛唐时期全部57万常备军中有16万是骑兵,差不多也占到30%。

唐代中叶起中原汉族皇朝逐渐丧失对于主要马匹产区的控制,军队编成中的骑兵比重也随之逐渐降低。到北宋建立,军队编成中尽管有相当比重的“马军”,但却大部分是没有马匹的步兵。北宋皇朝千方百计促进马匹的养育,而在农业地区难以放牧大批马群,马匹生产长期萎缩,“马军”也就只能名不副实。这种局面到南宋时更为严重,骑兵补充马匹只能依靠广西等地出产的矮种马,骑兵的比重不到5%。而与北宋对峙的辽、西夏、金、元等游牧少数民族皇朝却以骑兵为主力军,屡屡打败宋军。南宋能够与之一战的部队往往装备有较多骑兵。比如著名的岳家军,以俘获的马匹编练8000骑兵,号“背嵬军”,又编练“游奕马军”,1140年颖昌大战,这两支骑兵与金骑兵进行大规模骑兵会战,获得胜利。

明代初期为与蒙古作战,极力加强骑兵实力。尤其是在明永乐年间(1403—1425),永乐帝亲自多次远征漠北,每次都出动大量骑兵。1409年邱福率10万骑兵奔袭鞑靼本雅失里,结果是全军覆没,邱福阵亡。明朝廷立即动员建立30万骑兵,也只用了半年多时间。可见当时有强大的骑兵后备力量。但1449年“土木之变”后,朝廷直接掌握的京军几乎被全部消灭,尤其是骑兵损失后再也没有能够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而战马的供应更加困难,从此明军逐步倒退到两宋时期的那种状况,骑兵在军队编成中所占比例不到十分之一。

清代八旗兵的主体是骑兵,而绿营兵则基本是步兵为主。入关前八旗兵的骑、步比为1:1,入关后仍然基本保持这一比例。而从制度上来看,朝廷规定绿营兵部队一般原则是“马三步七”,但实际上各地均不相同。比如江西、安徽驻军都是“马一步九”;陕西、甘肃驻军则为“马**”。由于清代“马兵”是指级别最高、薪俸最多的士兵,因此“马兵”并不一定是备有马匹的骑兵,连水师的士兵也有相当比例的“马兵”。

(责任编辑:绵蛮)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