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败北 往事如烟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初,袁、曹之间的一场决战已经到了不可避免的时候了。袁绍称帝不成,便决定驱使十万精锐步兵和一万骑兵夺取许都,把汉献帝从曹操手里抢过来。他任命审配、逢纪主持军事,田丰、荀谌、许攸充当谋士,颜良、文丑担任将帅,积极准备南下。
当时,袁绍部下意见纷纭,监军沮授说:“近年来讨伐公孙瓒,连年兴兵,百姓疲惫不堪,仓库没有积蓄,赋役也十分沉重,这些都是令人忧虑的。现在我们不如先派使者给朝廷送上平定公孙瓒的捷报,并抓紧发展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赋役负担。如果捷报不能上达天子,那么我们可以上表谴责曹操封锁我们与朝廷的联系,那时就能出师黎阳,经略河南。我们还应该多造船只,修缮器械,派遣精骑,几路骚扰曹操的边境,使他们不得安宁。如此以逸待劳,在三年之内,就可不劳而定。” 但是,郭图、审配却极力主张迅速出兵,他们说:“按照兵法,兵力超过敌人十倍以上者可以包围敌人,超过敌人五倍就可以进攻,而兵力相当,则可决战。现在有明公的英明勇武,集结河朔的强兵,以此讨伐曹操,实在易如反掌。如果不乘机攻取,以后就难办了。”沮授又说:“救乱除暴,称为义兵;恃众凭强,称为骄兵。义兵所向无敌,骄兵必先灭亡。曹操奉迎天子在许都建立宫室,如今我们举兵南向,是违背道义的。况且最重要的在于正确决策,而不在力量强弱。曹操法令畅行无阻,士卒都训练有素,不像公孙瓒那样坐受围困。如果我们不采取稳妥的办法,相反兴起无名之师,未免太使人担心了。”郭图、审配针锋相对地说:“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尚且不能说不义,何况征讨曹操,怎么说师出无名!明公将士精勇,人人争先,此时不能早定大业,是所谓‘天与不取,反受其咎’。这正是越国之所以称霸,吴国之所以灭亡的缘故。监军的意见乃只求稳妥,不知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呀!” 袁绍自恃地广兵强粮足,根本听不进沮授的忠告。郭图等人又在背后进谗言说:“沮授监统内外兵众,威震三军,倘若他的势力逐渐加强,怎么控制得了!臣下服从主人才能昌盛,主上服从臣下就会灭亡,这是黄石公在《三略》中所告诫的。统兵在外的将领,不宜让他参知内政。”因此,袁绍把沮授统领的军队分成三部,其中两部分分别交给郭图和淳于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