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望简文帝“禅位”的桓温气急败坏,于公元373年2月,亲率大军,杀气腾腾地回兵京师,欲趁机改朝换代。当然,他还是找了个名义:“问罪谢安、王坦之”。
说起谢安,可谓有晋一代风流儒雅第一人。他出自名门世家陈留谢氏,年纪轻轻就已名动天下,却隐居会稽东山二十余年,时有“安石不出,奈天下苍生何”之说。桓温之前打压庾氏家族,急需争取其它世族支持的时候,曾“盛邀”谢安做幕僚,但谢安敏锐的察觉出了桓温的勃勃野心,不久就借故回到东山,待时而动。后来桓温跋扈难制,朝廷就苦心孤诣地派王坦之请谢安出山,欲借助谢、王两大士族对其加以制约。谢安出山后,很快进入权力中枢,他的过人才华和名士风度,使他成为政治明星,大家公认他的心胸气量足以镇安朝野。
在京城郊外的新亭,威风凛凛的桓温严阵以待,谢安、王坦之小心翼翼前来迎候。落座后王坦之紧张不已,倒执手版,汗流沾衣。谢安则神色镇静,与桓温四目相对,不异于常。许久,桓温放声大笑:“安石!别来无恙!”谢安面对一世枭雄,想到永嘉之乱后纷崩的天下,一时百感交集:“明公身体可好?”桓温见谢安动情,不禁动容:“安石!安石!何至于此?”谢安拱手道:“自然是想起了与明公的交往旧事”,那段岁月对谢安来说的确难忘,他转视布满四周的甲士,徐徐说道:“我听说有道之臣,派兵据守四方。可明公为何把这些家伙安排在这呢?”桓温一愣,随即放声大笑。谢安也笑,他举目山河,以他闻名的洛生咏,意味深长地诵读嵇康《赠秀才入军诗》:“浩浩洪流,带我邦畿……”桓温见谢安如此淡定从容,“惮其旷远”,与谢安“欢笑移日”,杀意再无。
一场虚惊消弭于无形,但桓温当然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皇帝梦。他回姑孰养病后不久,上表暗示朝廷授他“九锡”。他让亲信袁宏按他的意思起草加授九锡的诏令,拿到京城给谢安看。高明的谢安并不表态,只说诏令的“措辞不好”。袁宏以为谢安同意了,大喜,便请谢安代为修改。不料谢安修改了好几次,拖延了几十天,也没有最终定稿,急得袁宏团团转。就这样一直拖到七月,病重的桓温也被拖死了,东晋历史上最大一次的政治危机随之烟消云散。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在同权臣桓温的周旋中,谢安表现出了超人的胆识与气度,从此成为东晋群臣的主心骨。公元376年孝武帝司马曜亲政,谢安众望所归,成为一人之下,主持军政大计的一代名相。
此时的东晋,正值危机存亡之秋,所谓“强敌寇境,边书续至,梁益不守,樊邓陷没”。但谢安善于调理士族内部矛盾,与王坦之、桓温之弟桓冲等大臣推诚相待,使东晋出现了“君臣辑睦,内外同心”、“民为之用”的稳定政治局面。
自此,前秦与西晋双雄的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责任编辑:梦里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