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淝水之战:分久必合 大分裂时代的南北大对决(四)

2009-08-05 10:16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听涛楚隐
淝水之战后,南北沿着两条不同的路径向前进。

五、南北分道扬镳,从更大的分裂走向更辉煌的大一统

淝水之战的结果如此令人不可思议,于是就有无数史家分析原因,一来二去就是前秦的失败不可避免,听起来总觉得是事后诸葛亮。

有很多“革命”史家说了:战争的正义性是决定战争的根本因素,东晋是正朔,前秦发动的是侵略战争,于是乎失败不可避免。这种鼓眼鼓睛谈“性质”讲“正义”的废话,根本就不足以解释战争的胜败,就某一场具体的战争来说,即使是不正义的一方也不一定就必然失败。如果非要生搬硬套,那就可以得出这样荒谬的结论:凡是胜利的一方就代表着正义,因为不正义必然要失败嘛!(估计军国主义分子最喜欢这个结论)况且,前秦所进行的战争意在统一全国,怎么就不正义了?

还有人认为前秦政权有强烈的民族性,是造成其在淝水之战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此说大谬。前秦固然是以氐族为主体的政权,它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也确实与其他各族产生了矛盾,这是前秦失人心的一个方面。但前秦失人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能过于注重这一面。而且“民族性”这一提法本身就不合适。历史上任何政权都是以某一个民族为骨干建立起来的。“两汉”“唐”“明”等是以汉族为主的政权,“元”是以蒙古族为主的政权,“清”是以满族为主的政权。各个掌权民族与其他民族都存在着矛盾,汉族政权也曾对少数民族采取过民族歧视政策,而我们从未提到过汉族政权的“民族性”,因此,我们也不应提前秦政权的“民族性”。而元、清等少数民族政权能够成功地统一中国,就足以说明前秦政权的所谓“民族性”,并不是造成其在淝水之战中失败的根本原因。

仅从军事的角度而言,苻坚惨败淝水的主要原因有:盲目自信,主观武断,不听劝阻,一意孤行地轻率开战;内部不稳,意见不一,降将思乱,人心浮动;战线太长,分散兵力,舍长就短,缺乏协同;初战受挫,即失去信心;加上不知军情,随意后撤,自乱阵脚,给敌人提供可乘之机;对朱序等人的间谍活动没有察觉,让对手掌握己方情况,使己陷入被动地位。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