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缓兵之计。变被动为主动。兵书云,“兵不厌诈”,黄巢深得这一句兵家格言的妙谛。在起义军转战史上,曾先后两次因接连失利,再加以饥馑疫病,陷入困境。这时,黄巢都是巧施缓兵之计,诈称欲降,从而减轻了唐军围攻的压力,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休整时间。而当唐军主帅信以为真,正做着向皇帝老儿邀功请赏的美梦时,黄巢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敌人以猛烈的一击,从而反败为胜。这充分反映了他精于谋略。当然,他屡次求降,有时并非完全用诈,也反映了他动摇和对害王朝抱有幻想的一面。
起义军失败的原因,首先在于政治上的短见。这是由于其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进入长安后,黄巢即以为大功告成,既不乘胜进击,消灭残存的反动势力,也没有着手革除唐王朝的弊政,采取切冀的政策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而是急于称帝,“安享富贵”,严重的脱离了部众和人民群众。
在军事上,其主要的失误在于:一是没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前面讲到,流动作战,是起义军的一大优势。但同时也造成其一个致命的弱点,即没有稳固的后方。单纯流动作战在起义战争初期还是可以的,但随着起义军的壮大,仍然是到处流动,不建立和依托巩固的根据地,要想取得最后胜利,则是不可能的。黄巢起义横扫大半个中国,攻州打县,所向披靡,声势可谓大矣,但往往是起义军浴血奋战夺下的城池旋即轻易复归敌手,既不建立自己的政权,也不派兵留守,甚至连东都洛阳也是如此。这就使得义军过后藩镇势力和地主武装能够迅速复辟。起义军到头来仍然是“无家可归”。由于以上原因,义军虽然取得了攻占唐王朝统治老巢长安的辉煌胜利,但等于只是占了一座空城,很快陷入孤军坐困的境地,既无兵源,又无粮草。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其次,在唐军死灰复燃,蚁集关中的情况下,黄巢在决策指挥上也有很大失误。一是始终分散兵力,四面应敌,没有集中兵力,消灭对长安威胁最大的唐军主力郑畋的凤翔军,并夺取控制关中的战略要地,结果失去了巩固关中的时机。二是在撤出关中之后,仍企图夺取淮阳,重占汴洛,滞留于河南、山东等平原地区与唐军优势的步骑兵作战,以已所短,对敌所长,更加速了败亡的过程。
(责任编辑:堇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