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白杆兵”,就是以持白杆长矛为主的部队,这种白杆长矛是秦良玉根据当地的地势特点而创制的武器,它用结实的白木做成长杆,上配带刃的钩,下配坚硬的铁环,作战时,钩可砍可拉,环则可作锤击武器,必要时,数十杆长矛钩环相接,便可作为越山攀墙的工具,悬崖峭壁瞬间可攀,非常适宜于山地作战。马千乘麾下的数千名白杆兵骁勇异常威震四方,确保了石柱的一方平安。
万历二十六年,播州宣抚使杨应龙勾结当地九个部落揭竿反叛,他们打家劫舍,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朝廷获悉后,派遣李化龙总督四川、贵州、湖广各路地方军,合力进剿叛匪,马千乘与秦良玉率领3000名白杆兵也在其中。由于白杆兵特殊的装备和长期严格的山地训练,因此在播州的战争中十分得心应手,经常给予叛军出其不意的打击,每战必胜。
无奈之下,叛军调集所有兵力,固守在播州城里,城外则设下五道关卡,分别是邓坎、桑木、乌江、河渡和娄山关,每道关卡上都有精兵防守,杨应龙欲据此顽抗。
平叛势在必行。攻打邓坎,是由秦良玉带领500名白杆兵为主力。邓坎守将杨朝栋见对方兵力单薄,便准备一举吞灭,于是把手下 5000名精兵全部拉到阵地上,排下密密麻麻的阵式。秦良玉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毫不畏惧,骑一匹桃花马,握一杆长枪,威风凛凛地杀入敌阵。只见她左挑右砍,东突西冲,所过之处敌军兵士纷纷殒命。敌军潮水般涌向她把她层层包住,不料她越战越勇,所向披靡,一边砍杀周围的敌兵,一边慢慢向敌将杨朝栋靠拢。将到近前时,她一顿猛杀之后,忽地纵马腾跃,还没待四周的人看清,她已把杨朝栋抓在了自己的马背上,右手挥舞着长矛,左手牢牢制住了敌将。众敌兵见头领被擒,顿时乱了阵脚,秦良玉的白杆兵乘胜追杀,杀得5000敌兵死的死,逃的逃,溃不成军。
对秦良玉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勇行为,大明总督李化龙大为叹异,命人打造一面银牌赠与时年26岁的秦良玉,上镌“女中丈夫”四个大字,以示表彰。
攻下邓坎后,剿匪大军剩勇追寇,接着又顺利地拿下了桑木、乌江、河渡三关,直达播州外围的娄山关。娄山关是播州城外的一道天然屏障,山势高峻险要,仅一条小路通过关口,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娄山关由于道路狭窄,无法通过大批兵马,只宜智取,不宜强攻,秦良玉便帮丈夫定下了一个巧取的方案。这天凌晨,秦良玉与丈夫马千乘双骑并驰,沿正路攻向关口,只见两杆长矛上下翻飞,挡关的敌兵一一倒下,而后上的援兵也无法一拥而上。当秦良玉夫妇并肩血战、而敌兵越聚越多时,几千白杆军突然从关口两侧包围过来,敌兵猝不及防,纷纷作鸟兽散。攻下娄山关后,叛军失去了护身符,剿匪大军一鼓作气,攻陷了叛军据点播州城,杨应龙全家自焚而死,这场旷日持久的叛乱终于偃旗息鼓、灰飞烟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