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水之战的决策得失之探微
发生在齐地的潍水之战,虽然不是楚汉正面战场之间的争雄,仅是侧面场楚汉之间对战略要地齐国的争夺。但是此战却对楚汉之间的胜负起到关键性作用,称之为楚汉之争转折性战役并不为过。汉军的胜利不仅剿灭西楚的另一只有生力量,更在于掌握了战略的主动,使西楚的大后方完全暴露在汉军的铁蹄下。此战结束后,连一直主攻不可一世的项羽也感到战略的危机,主动派说客游说韩信自立三分天下,可见潍水之战的影响之大。
韩信
潍水之战不仅仅是楚汉之间军事的一次争逢,更是楚汉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的一个综合较量。期间形式变化之快,过程之曲折也另人咋舌。首先,刘邦高瞻远扬,一面自己正面战场拖住项羽,一面派大军进攻齐国,并且派使者游说齐王。通过武力加外交不但得到一个强力盟友,更是得到一块进攻西楚后方的战略后盾。西楚集团毫不相让,一面派辩士游说汉军主将背约袭击盟友,一面组织大军准备随时对汉军进行反击。形式果然如西楚所料,韩信为自己的私欲偷袭结盟的“友邦”,齐王一面逃于坚城一面派使者求救于楚。西楚迅速大军北上,汇合于齐军于汉军对峙。形式完全翻了一翻,西楚不但解决自己战略上的危机,并得到盟友,处于战略战术上的巨大优势。
这一切的优势在龙且错误的战术下化为乌有,对于此战后人仅着眼于龙且骄兵必败,而忽视其政治因素的一面。但是是不是因为政治利益政治因素,而龙且的大战略方向就正确,仅仅是战术中的失误呢?不是,军事依附于政治,为体现其政治意义获得政治利益而行事。但是不是一味的为其政治而放弃军事的优势导致军事失利,说到底政治利益还是要靠正确的军事行动来实现的。由此,龙且虽然深刻的考虑到政治因素,却没有深刻的考虑到军事的因素。龙且手下显然仅看到军事因素却忽略政治因素(当然施展他的策略至少不会大赔本),关于军事和政治之间关系的处理是摆在军事家面前一个永恒的难题,没有绝对的政治也没有绝对的军事,一切看你如何在其之间权衡利弊,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回到我们的主题,龙且在面临潍水之战前的形式如何才是最佳的战略,兼顾到政治利益和军事利益呢?
我们从当时的形式看,高密西侧的潍水东西两岸,扎住齐楚联军和汉军隔河对峙,兵力基本双方平衡,齐楚联军稍占优势,但是联军的作战效率显然低于单一军种,所以两方都无压倒性的实力。齐地西南有田横势力,东南有田光势力,东北有田既势力,而汉军千里作战,不但粮草问题难以解决,在齐人地盘作战会随时遭到齐人反噬。面临这样的局面,龙且应该以大无畏的精神,力否立即作战的战略,依托潍水坚守高密,一面让田广招齐人在后方反汉,一面厉兵秣马,积极备战,等待随时出击。残余的田氏势力更是好棋,可以让田横军迂回济北郡,收复失地,断绝汉军后路割断刘邦和韩信联系。令东南的田光军沿潍水北上,东北田既军西进潍水上游,一边可以南北和高密成夹击形式,一边可以甚至直接威胁齐郡,趁机收复都城。龙且甚至可以派出一只机动骑兵辅助田氏势力捣乱其汉军后方。“兵者,造势也”,如此大张旗鼓的造势,其形式逼得汉军不得不急于求战。此时龙且一边积极备战准备随时出击,一边表现出死守坚城坚决不与汉军交战的态度。“兵者,诡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