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摆在汉军的路只有三条,上策:立刻退兵,此策不但汉军难以接受,而且退兵并不是容易之事,龙且完全可以一边追击,一边发动后方的齐人阻击拦截汉军,在野战中击溃汉军主力。中策:一面留下大军监视齐楚联军,一面派机动部队剿灭南北,以及后方的齐人反扑。这样也好,两个对峙的双方,就是要利用一切力量调动对方运动。动则容易露出破绽,动则容易兵力分散,动则容易士卒疲惫。龙且可以等待战机,汉军如调遣太多军队去剿灭齐人,则进攻主力军队,击败主力军队;如调遣太少军队去剿灭齐人,则无法应付齐人的反扑。下策:率领大军强行进攻高密,此策龙且更可高枕无忧,有天险可距,有坚城可守,兵力又占优势,汉军只能损兵折将。总之,龙且最好的选择就是备战而不出战,欲战而示之怯战,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以无为而无所不为,把主动权牢牢的把握在自己的手中,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时间,地点决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让齐人配合自己完成战略计划,这里就需要政治交涉,政治交易,而齐人面临国家既灭有求于楚,不得不依从于楚。确定齐人的权益以及在齐的政治利益,完全可以把齐人绑在自己的战车上。
可惜,龙且选择了最失败的时机与汉作战。其忽视军事与政治之间平衡是一方面,其内心欲得齐之大半,裂土封王的急切心理也导致他急于求成,想立下不世功绩,而忽视战争的最基本的原理,先胜而后战,以致一朝得失,遗恨千古。
在此战中,韩信又一次发挥“兵者,诡道也”这个千古不颠的真理,并且辨证的把自己的劣势转变为优势,潍水本来是韩信进攻齐楚的天然屏障,半渡而击是兵家最基本的常识。韩信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把自己摆在半渡而击的位置,引诱对方进攻,而自己则半渡而击。并放水分隔齐楚联军为两部,各个击破,由此为楚汉之争的成败获得转折性,决定性意义的胜利。
此战种种的前因后果应该得到重新的认识,而且其间的种种得失问题也应该令人深思,并从中让后人得到一定的启迪作用。
(责任编辑:梦里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