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中国最早对原子弹动了念头的并不是毛泽东,而是和他斗了几十年的死对头蒋介石。
1945年秋天,刚到中美联合参谋本部就任中国战区参谋长的美国将军魏德迈,在一次与国民党政府兵工署长、军政部次长俞大维交谈时,曾透露出美国可以接受中国人学习制造原子弹的意思。俞大维是清末军机大臣曾国藩的曾外孙,他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了蒋介石。这之前,因为中美是同盟国,美国曾将一册绝密的士迈士报告交给中国,该报告详细叙述了美国原子弹的发展经过。期间,中国科技教育界要求研制原子弹的呼声甚高,蒋介石自然为之心动,曾下令军政部长陈诚和俞大维一起负责,秘密筹划这一重大的国防科学技术计划。陈诚和俞大维约见了吴大猷、华罗庚、曾昭抡,商议拨一座大礼堂和10万法币制造一颗原子弹。
蒋介石
其后,吴大猷上书军政部,陈述其培植人才,选送优秀青年出国考察,有人才能有弹的思考。陈诚和俞大维认为吴大猷言之有理,同意拨款培训,并由吴大猷、华罗庚和曾昭抡分别在物理、数学、化学三门学科各选两名学生。这时,学业优秀的黄昆已考取中英庚子赔款留学,杨振宁也考取了清华留美,所以,商定由三位教授各带领两名助手前往美国考察。物理方面,吴大猷选了清华大二学生李政道和助教朱光亚;数学方面,华罗庚选了孙本旺和徐贤修;化学方面,曾昭抡选了王瑞駪和唐敖庆。他们于这一年秋赴美进行考察和学习。
朱光亚后来曾回忆说,在他们几个人赴美国的途中,他听到别人兴致勃勃地谈论受蒋介石接见的情景,但他自己对蒋介石却毫无印象,很可能他没有经过南京,而是直接从云南的西南联大去了上海,与大家相会登上船的。而杨振宁也曾向别人提起过这件事,他可能是从李政道那里听来的,说蒋介石接见这几个人时,手里还摇了一把大蒲扇。
但是,从发现原子核裂变到真正制造出用于实战的原子弹,美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此前,虽然法国、德国、英国,包括苏联都在这一领域做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研究,但美国毕竟是抢先了一步。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的使用效果,更使美国认识到了其在战后世界新格局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垄断这一高新技术领域,美国连自己最亲密的盟友英国都给予技术封锁,它更不会在这方面给中国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了。此外,由于国民党政府忙于打内战,腐败成风,政治局面和经济形势混乱不堪,许多重大的国事要务都无暇顾及,筹建国防科研机构的原定目标早就注定了是水月镜花。
好在中美还算是同盟国,1946年,美国计划在太平洋上的比基尼岛上进行另一次原子弹试验,邀请各个同盟国的有关人士参观,国民党政府派中央大学物理学教授赵忠尧以观察员的身份,会同驻美使馆武官乘坐美国潘敏挪号驱逐舰前往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