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看粟裕打仗,仔细点不难发现,粟裕对条件依赖太重,解放战争第一年确实打了不少大仗、胜仗,其实是依赖华中和山东两块战略根据地超厚的底子而已(林粟大战时,粟派就认为东北条件比华东好来论证粟裕更出色),7月分兵后,条件一差点,就立刻崩盘!到了鲁西南和豫皖苏这些和刘帅相同和相似的作战区域打仗,比刘帅多一倍以上的兵力,其战绩还不如刘帅5-8万人的水平,陈毅元帅批评华野分兵后弹药水平降到每门山炮150发,每门迫击炮100发炮弹的水平就不能打仗了,如果中野有这个供给水平那简直不要太富裕了,中野就是参加淮海决战前,每门炮平均只有几发炮弹,且所有炮的绝对数量也少得可怜,不足300门,其中75MM毫米以上的野炮只有两门,其他山野炮42门。我们设想一下,如果粟裕的部队是刘帅部队的水平,能参加决战吗?七月分兵后,虽然力量减弱,但比起刘帅部队来说作战条件还是好了许多吧?结果呢?除了留给我们南麻、临朐、土山集几个败仗外(特别是土山集一仗,5个纵队还打不过11师两个旅),并没有太多的作为,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粟裕如果指挥刘帅条件下的部队,我们是不可能指望他能进行决战的。
追歼战阶段,刘帅以大纵深、大迂回、大包围的雷霆手段,在2个月内向川黔纵深进军达2000千多公里,指挥包含18兵团和四野一部在内的50万大军,完成了对90万敌军干净利落的合围歼灭,且代价极小,伤亡还不足5000。我们再看粟裕指挥的进军东南,实际陆上作战只有福建,且在渡江战役时,2野就已经控制了福建北部的南平、古田一线,3野的攻击位置实际上是从这里开始,整个纵深还不到400公里,然而3野部队从7月底进入攻击位置到10月中旬拿下厦门,进军纵深不过300多公里,却用了近3个月,这样的作战效率,焉能没有金门之败?由于2野没有海岛作战,因此,我们仅作陆上作战比较。也许有人要说,进军福建并非粟裕亲自指挥,我觉得这说明两个问题,1、粟裕没有象刘帅那样的统领全局的能力,因此,面对战略区范围的整体作战则显得力不从心,缺乏指导力度,只能靠前线指挥员各自为战。2、督导也不力,中央本要求华野6、7月间就占领漳厦,我们可曾见到过粟裕有过整体的部署和有效督导?从作战条件上,华野进军福建有富庶的江浙、上海作为坚强后盾,2野进军川黔并没有后方依托,出动后只能靠自身解决给养,通过贵州无粮区时,靠的是在道路难行的云贵高原上每日最高行进180里的高强度连续行军。可以说进军东南和进军西南相比,其指挥水平和实施水平根本不是一个档次。
纵观战争中各个时期,在相同或相似作战条件下,粟裕没有刘帅干得好。
四、军事谋略
指对付什么样的战争用什么样的战争模式的战略思维。
1、红军时期刘帅的作战谋略是意运动游击战为主,同时推进红军的正规化建设,刘帅的敌进我进(和老毛提出的16字方针,可谓异曲同工)实际上是在这个时期提出,同时期的粟裕恐怕还谈不上什么战略层面的军事谋略。
2、抗日战争时期,刘帅率先提出“持久战”思想,“独立自主游击战”思想,“综合群力思想”(这几个军事谋略可以参看人民日报“功业垂青史武学照千秋”和刘传编写组成员之一乐白笔“刘伯承元帅的八千里路云和月”两篇文章),抗日中期针对敌军的囚笼政策提出“交通斗争”策略,在华北根据地进入最黑暗时期又提出和实施“敌进我进”战略,这些东西对于八路军的作战具有示范作用。抗日战争时期的粟裕好像也谈不上什么大的军事谋略。